2021年6月,國內首例碳排放信息披露造假事件曝光:為減少超額碳排放量購買支出,鄂爾多斯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篡改其2019年排放報告中的12份檢測數據。這一行為嚴重影響了全國碳
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秩序,已被依法立案查處。
無獨有偶,2022年3月,生態環境部對中碳能投科技(
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中創碳投科技有限公司、青島希諾新能源有限公司與
遼寧省東煤測試分析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這4家機構碳排放報告數據造假等典型問題案例進行了公開通報,其中以中碳能投篡改偽造檢測報告、制作虛假煤樣、報告結論失真失實問題最為突出。
碳信息造假已嚴重擾亂了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公平有效,成為干擾國家雙碳戰略實施的一大問題。2021年12月,生態環境部會同其他八部門決定按分工指導試點地方強化企業碳排放核算的監督與管理,探索開展企業碳會計制度,定期開展企業碳審計,嚴防企業碳數據造假。
正如設計、執行財務會計以及審計體系是防范財務信息造假的基本措施,碳信息計量、披露、審核三位一體的碳會計制度的構建,是防范碳信息造假、維護碳交易市場規范運行的必要措施。
首先,需要從源頭嚴控企業碳信息記錄,保證數據記錄的規范與真實。
一方面,應加強審核企業計算碳排放量所使用相關指標的準確與否。當前我國主要的碳排放量測算是基于企業的生命周期法,并參照能量守恒法和排放因子法來測算企業的碳排放量,但企業生命周期存在劃分標準不清晰、不同生命周期產生的碳排放量差異大等問題,也有如單位熱值含碳量等指標不易統一確定等問題。2021年12月31日,國務院印發《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明確指出要完善溫室氣體排放計量監測體系,推進碳排放計量測試方法研究和碳排放基準數據庫建設,開展用電信息推算碳排放量、煙氣排放測量等技術研究與應用。
另一方面,應審核確保企業生產經營、排放報告與現場實際情況的一致性。根據《財經》雜志發布的“中國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2021)”,我國高碳排放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
石化、
化工、
建材、
鋼鐵、
有色、
造紙、
電力、
航空等八大高耗能行業。不同的行業經營模式可能相差很大,如果采用“萬金油”式檢查模板,很難保證檢查效果。
審查不同行業企業碳排放報告時,不能僅對紙質報告、書面材料做線上審核,應深入企業內部,檢查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現場實際情況與營業執照的經營范圍是否相同,與行業整體相比是否正常,與其碳排放報告是否一致等,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規避錯報和謊報風險。
其次,要約束企業的碳信息披露行為,保證信息披露的公平與有效。
如果說從源頭嚴控企業碳排放數據的真實性是從外部監督的角度出發規范碳交易體系,那么約束企業碳信息披露行為則是要提高企業自身的
碳中和自覺。
一方面,企業高管應增強碳排放管理意識,正視企業碳
減排目標及真實的碳排放量,合理、公正、準確地對外披露碳排放數據,切忌虛假披露或選擇性披露。另一方面,管理層應當加強企業低碳文化的構建,通過理念引導、教育培訓以及動手實踐等方式積極引導企業文化與低碳發展理念相融合。
在傳統的財務績效考核基礎上加入碳排放量披露準確性等相關考核指標并進行公示,能夠從企業內部形成一定的約束力,強制約束與自覺實施相結合,輔之以透明化的管理,將會為企業自覺、完整、準確的披露碳排放信息保駕護航。
最后,必須配套以專業規范的碳審計和人才隊伍,完善碳排放核算的監督與管理制度。
企業財務狀況有審計報告加以評價,相應的碳排放情況也應配套以專業規范的碳審計體系。參照財務審計流程,碳審計也可以從接受業務委托、計劃審計工作、碳排放風險識別、碳排放風險評估、碳排放風險應對,再到完成審計工作這一整套流程出發,逐漸形成完善規范的審計體系。
碳審計雖然屬于審計范疇,但它不同于傳統財務審計的許多特性,如審計客體側重性、審計對象差異性、審計目標具有針對性等特性的存在使得碳審計需要在傳統審計機制的基礎上有所改變,需要同時結合政府審計、社會審計以及企業內部審計,分別針對不同行業制定不同的審計流程,劃分不同的審計重點。如對于新建重點產業項目重點進行
節能審查,對高耗能行業企業重點進行能耗監測等。當然,除了對計量碳排放量的指標數據真實性、準確性進行檢查外,還應當關注企業是否制定了合理可行的
碳減排目標,以及是否有與之對應的一整套執行與過程控制的制度及程序等。
另外,碳審計工作不僅對人員綜合素質要求高,需要相關審計人員具有扎實的審計知識和一定的環境審計知識等,還需要有許多先進技術的支持,這啟示我們應重視碳審計人才的儲備,重視先進碳審計技術的突破。
一方面,培養碳審計人才,應當建立完善的碳審計理論體系,制定完善的碳審計工作準則,積極推進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碳審計研究,規范碳審計相關的職業資格考試、推進碳審計職業技能培訓等。會計師事務所也應加緊相關人才的儲備,為即將到來的大規模碳審計活動布局。
另一方面,無論是碳排放權在地區之間、行業之間、企業之間的合理分配,還是碳審計工作的需求,都需要對企業碳排放量進行精準的科學測算,這就離不開先進技術的支持。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向建議我國學習國際上最新興起的基于連續排放監測系統(CEMs)對碳排放量進行直接測量的方法,構建直接測量與間接測量相結合的碳排放統計監測核算體系。同時,探索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
碳足跡數字化測算,結合信息化集成、可視化等數字技術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數據在線監測、分析系統將有助于構建直接與間接相結合的測算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