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有序推進碳達峰
碳中和工作。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推進能源低碳轉型。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有序減量代,推動煤電
節能降碳改造。提升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消納能力。推進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建設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推進
鋼鐵、
有色、
石化、
化工、
建材等行業節能降碳。推動能耗“雙控”向
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完善減污降碳激勵約束
政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這充分體現了我國持續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改善環境質量,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決心。為了實現報告中的預期目標,應該做好以下具體工作。
盡快出臺針對實現“雙碳”目標的能源法。我國作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目前已經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
電力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等單行法。應考慮出臺調控我國能源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上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把能源單行法統一協調起來,特別是我國提出雙碳達標方案以后,以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為宗旨的能源戰略,必須要有更高層面的能源法來統領。同時,各地應盡快根據地方雙碳達標的實際情況,將地方能源
法規列入立法計劃。
加強碳
排放權配額管理和完善碳
市場交易。國家生態環境部于2020年12月正式出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印發《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這標志著全國
碳市場即將全面開啟。很多省市都已經建立了
碳交易市場。為確保今年預期目標實現,各地應從嚴核算碳排放基準值,逐步降低碳排放配額免費比例;擴大全國碳市場覆蓋行業和取消納入企業門檻,全國碳市場應在原有僅覆蓋發電行業的基礎上,盡快將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
造紙、民航等重點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交易體系;取消配額履約缺口上限值為企業碳排放量的20%的規定;有些地區對年排放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綜合能源消費量約1萬噸標準煤)以下企業也應根據具體情況納入考核,并且強化納入企業的碳排放基準值核算,配額清繳義務設定限制,健全全口徑對地方分配配額的監督機制,強化對納入監管的企業
減排的約束力。
探索建立我國零碳新工業體系。我國提出的“雙碳”達標方案,是能源革命,也是工業革命。我國的工業體系在第二個百年新征程中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能源發展將實現向零碳可再生能源轉化,而且與能源緊密相關的
交通、建筑、鋼鐵、化工等產業體系,會在技術創新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發生重大變革。我國應抓住雙碳達標這個歷史機遇,加快構建零碳新工業體系。零碳新工業體系的基礎是可再生能源系統,我國已經具備了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已經具備全球領先的綠色產業,包括光伏、風力發電、儲能業、電動汽車、智能物聯網綠色產業,在國際上具備了綠色科技領域的優勢,這有助于構建我國零碳新工業體系。建議從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高度,對于可再生能源集聚地區,充分利用和發展可再生能源,設立我國零碳新工業體系建設的先行實驗地區,加快打造基于零碳能源的新工業體系,使中國制造的產品實現零碳轉型,具有“綠色通行證”,不受碳邊境調節機制限制,避開碳關稅(碳差價稅)且降低國際貿易成本。
以清潔能源有序替代化石能源,有計劃逐步解決消納
問題。近些年來,我國的清潔能源(核電能源、光伏能源、風力能源以及地熱能源等)產業發展迅猛,并取得了很大成效。作為朝陽產業,其發展規模和速度目前都是有增無減。這使我國的清潔能源持有量和產能不斷增加,特別是核電能源發展很迅猛,國家先后建了二十多座核電站,有些核電站已經發揮了綠色能源的作用。核電是逐步有序替代化石能源的最佳清潔能源。例如,我國東北地區已建成的核電站并網發電后,極大優化了地區電力供應結構,實現
節能減排,極大減少了燃碳排放,改善了空氣和水的質量,實現了綠色高質量發展。據介紹,與同等規模的火電項目相比,該核電站一期工程4臺機組全部投入運行后,每年減少標煤消耗約10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400萬噸、二氧化硫23萬噸、氮氧化物15萬噸,相當于造林6.6萬公頃。可見,核電等清潔能源比化石能源具有極大的綠色清潔優勢,應盡快充分利用已經建成發電的核電站的發電輸送能力,統一全國電量輸出消納的過網費用的標準,同時減少新能源重復建設發電項目,最終實現以清潔能源(例如核電等)替代化石能源(在能源結構中占比一直在73%-80%),才能解決目前電力能源普遍存在的消納(例如核電消納)問題。
發揮我國森林和海洋的綠碳和藍碳功能作用,加快創建綠色國度。森林
碳匯(又稱“綠碳”)和海洋碳匯(又稱“藍碳”)是將森林和海洋作為一個特定載體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化的過程和機制。森林碳匯通過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該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這使得森林成為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我國幅員遼闊,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和廣闊的海洋面積。全國森林面積達到1749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8.21%,森林面積占世界的4.5%。據有關部門研究,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我國海洋國土面積是300萬平方公里,海洋大型藻類養殖水域面積的凈固碳能力分別是森林和草原的10倍和20倍。我國森林和海洋的“負排放”潛力巨大,要充分發揮其在實現“雙碳”年度預期和長遠預期目標的作用,大力發展森林碳匯和海洋碳匯。盡快探索建立森林碳匯和海洋碳匯核算方法,在國家碳和排污權交易系統中建立森林碳匯交易和海洋碳匯交易,建立更加科學的森林碳匯和海洋碳匯資源價值核算標準,探索建設更加規范的森林碳匯和海洋碳匯交易市場,從科學技術上探索提升森林碳匯和海洋碳匯效率,完善生態補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