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碳賬戶體系正加快建立
近日,中信銀行宣布,面向個人用戶推出的“中信碳賬戶”內測版上線,公開邀請千名用戶參與測試體驗。這是中信銀行在
深圳市生態環境局、深圳銀保監局的指導下,與深圳
排放權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開展合作交流,聯合國內專業機構中匯信
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研發,首個由國內銀行主導推出的個人碳賬戶。
據了解,“中信碳賬戶”內測版將通過用戶授權,自動采集個人在不同生活場景下的低碳行為數據,并通過科學計量方法累計個人碳
減排量,以此鼓勵用戶踐行綠色低碳生活理念。中信銀行表示,每年該行的信用卡用戶通過在線金融服務方面的低碳行為,累計可減少約200萬噸以上的
碳排放,未來個人用戶
碳減排市場潛力巨大。
對于推出個人碳賬戶的作用,中國文化管理協會鄉村振興建設委員會副秘書長袁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作為資金交易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要助力碳達峰
碳中和,銀行可以在資金準入和交易的過程中,倡導低碳排放。碳賬戶的推出,以“低碳權益、普惠大眾”為核心,具體量化社區、家庭、個人
節能減碳行為并賦予一定價值,通過低碳行為構建科學計量方法和核算測量轉化標準,基于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綠色生活等
節能減排場景,用戶可實時記錄與查詢個人的碳減排數據,并與
碳交易市場平臺互聯互通,形成持久、普遍的綠色生活方式,以此鼓勵用戶踐行綠色低碳生活理念,這是具備綠色、可持續意義的。
記者注意到,其實已有多家銀行在建立個人碳賬戶體系方面做出了嘗試。比如,去年11月份,浦發銀行宣布全面升級綠色金融服務體系,率先推出適用于企業和個人的碳賬戶體系。碳賬戶主要以碳積分的形式,對企業及個人客戶的減碳行動進行倡導和鼓勵。
還有,今年3月初,建設銀行向
北京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實施工作組申報了“基于‘碳賬本’的個人金融服務”。據悉,“基于‘碳賬本’的個人金融服務”主要服務對象為建設銀行個人客戶。
業內人士普遍建議應將個人消費者納入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激勵更多人關注和參與“雙碳”目標任務的實現,但目前國內還尚未推出相關機制。中國人民大學環境與資源經濟學系主任許光清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將個人碳減排量納入碳交易體系對于提升全社會應對氣候變化意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個人參與
碳市場交易,提升市場流動性促進良性運轉,會進一步激勵公眾踐行低碳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