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能否實現碳中和的前提是找到準確的溫室氣體基準線排放量。我們在《報告》中看到,2018年估算的北京冬奧會實際溫室氣體排放量為163.7萬噸二氧化碳當量,2021年這一數字調整為130.6萬噸。在確定基準線的過程中都有哪些難點?如何解決?
北京冬奧會在進行碳核算時,對范圍三排放的預估是一個難點,因為范圍三涉及整個供應鏈以及所消耗物料隱含的
碳排放。以場館建設排放為例,2016年開始著手制定方案時,我們遇到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所有奧運會場館的建設方案都還沒確認。國際奧委會和其他奧運會一般是根據建設投資金額來折算碳排放量的,但是這種方式很難做到準確衡量,也因為涉及到匯率、資金的時間價值等
問題在國際上不具有可比性。因此我們決定用實物量來估算,但由于當時的場館建筑方案沒出來,所以在進行初始基準線排放量核算時嘗試用建筑面積作為活動水平的表征指標,對北京幾個冰上場館的能耗情況進行調研,以此估算場館從建設到運營的全周期碳排放。當然,在實際排放量核算時,隨著場館建設方案明確并完成了建設過程,我們對初始基準線排放量核算
方法學進行了改進,選擇用建設過程中的實際物料消耗和能耗作為活動水平的表征指標,這樣可以進一步反映實際的排放水平。
另一個
難題就是排放因子的標準采用。在制定基準線的過程中,我們要和國際上的
碳中和方法學保持一致性,但考慮到每個區域在能源氣候、可再生資源稟賦的差異,又必須要保留適度靈活性??紤]到國際奧委會采用的排放因子標準是以經合組織國家數據庫為依據,不符合中國國情,所以在和國際奧委會討論后,我們對排放因子進行了本地化處理,比如中國境內的活動就優先采用中國的國家標準或者北京的地方標準,沒有國內適用標準時則采用國際奧委會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