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體系有待完善
值得關注的是,教育部近日已下發通知,在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等四所院校增設“碳儲科學與工程”專業,其中就包括
碳匯與
碳資產管理等方面人才的培養。另據李壽生透露,參與聯合申報的行業協會已組建
碳排放管理員職業協作組,正在開發《碳排放管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教材、考試大綱、考試題庫等,為系統性開展碳排放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提供基礎條件。
黃錦鵬提出,要注重人才培養的專業性、系統化和持續性。“湖北作為試點碳
市場,依托全國
碳市場能力建設中心,在全國較早開設了與碳相關的專門培訓,目的就是幫助企業填補用人缺口。課程年年都開,但我們發現,同一企業每次來的人都不一樣,財務人員、安全管理員、負責環保工作的人等等,各類人員都有。即便暫時沒有專職碳排放管理員,這項工作也要專人專職負責,有了積累才能吃透行業
政策、掌握管理流程、逐步提升能力。”
“碳排放管理員屬于復合型技能人才,需要理論儲備齊全加上豐富的實踐經驗。自人社部將其納入新職業后,市場培訓機構多了起來,但這些機構水平參差不齊,課程時間短、內容淺,大多不成系統,所培養的人員短期內難以真正上手。”黃錦鵬提醒,企業要注意甄別,認準培訓組織方和培訓證書的權威性。職業技能證書和從業資格證書的含金量差別很大,如果企業暫時缺人也可采取外包、托管等方式,交給有資質的
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管理。
“除了招聘專業管理員,我們也會吸納一些有火電、
化工等相關知識背景、從業經驗的人員進行再培養,在企業內部建立人才培養機制,滿足不同細分領域的需求。”龍源碳資產公司碳資產業務部負責人姚艷霞認為,專業能力建設是基礎,正規培養渠道是保障,“碳排放管理員屬于一個前沿行業,目前還缺少職業準入門檻,人員培養的標準和規則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