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據融合”為抓手 推動能源數字基建普惠共贏
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能源行業作為網絡型基礎設施,已經實現了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維護等全業務鏈條的數字化管理與控制,為能源數據融合提供了重要基礎。通過對發電側、電網側、用戶側的數據融合,實現對能源基礎設施運行狀態的全面系統分析,將推動能源大數據、虛擬電廠、綜合能源服務等新業態加快形成,有效促進新能源消納,提高發電企業售電收益,降低電網企業改造和擴容成本,降低用戶用能成本,實現能源數字基建普惠共贏。例如,世界各國能源行業正在積極探索應用先進的控制、計量、通信等信息技術,將分布式電源、儲能系統、可控負荷、電動汽車等各類能源聚合優化為可與電網柔性互動的互聯網虛擬電廠。本世紀初,虛擬電廠在德國、法國、荷蘭等歐洲國家興起,主要用于分布式能源并網。我國多地最高負荷95%以上峰值負荷累計不足50小時,若通過新增煤電機組滿足峰值負荷需求,電廠及配套電網投資約4000億元。若建設虛擬電廠,建設、運維等資金規模僅為500億元,可節省投資近90%。
隨著網絡節點與連接密度的不斷提高,以大規模用戶覆蓋為基礎,電網與信息網等網絡型基礎設施的數據融合還將帶來網絡疊加效應、增值效應,催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數字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為能源數字經濟相關產業賦能。例如,將數據中心與清潔能源基地協同建設,同步實現清潔發電與數據存儲。國網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近期發布的《能源數字化轉型白皮書》(2021)中指出,算力與
電力融合的戰略價值將在中長期得到充分顯現,以“東數西算”國家戰略為例,未來有望實現“部分電力負荷的空間轉移,有利于緩解西部、北部清潔能源消納
問題”。
能源網絡與充電
交通網絡的融合正在全球形成趨勢。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30年,全球公共充電樁保有量將超過2000萬個,是目前的15倍。英國已經圍繞用戶需求構建完整高效的智能用電網絡,支持用戶通過網絡購買完善的電力服務,并鼓勵用戶從太陽能電池板、電動汽車和家用電池系統中出售電力服務,提高能源系統效率,實現電網穩定。德國西門子公司已在德國推動高速公路電氣
化工程,目標是2030年該國境內超過4000千米的高速公路全部配備架空電力接觸網,從而實現公路
運輸電氣化轉型,并大幅降低交通領域
碳排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