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金融機構獲取碳數據的渠道
由于難以從企業端搜集
碳排放數據,PCAF允許金融機構使用來自不同渠道和不同年份的數據,但要求金融機構詳盡披露所使用的數據類型和數據來源。同時,PCAF通過對不同數據來源賦值,激勵金融機構持續提高數據質量等級。綜合來看,金融機構獲取數據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四種。
PCAF數據庫。PCAF提供涵蓋300多萬條排放因子信息的數據庫,覆蓋六類金融資產,橫跨歐洲、北美、拉丁美洲、亞太和非洲等地區。針對OECD國家,不僅有經濟活動數據,而且有物理活動數據,數據質量等級相對較高。對于印度、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只提供由全球多區域環境擴展的供需表和投入產出表(EXIOBASE)推算出的經濟活動類數據。英國勞埃德銀行集團、荷蘭銀行和韓國KB金融集團等大型金融機構直接選擇使用PCAF數據庫。這樣不僅能夠快速學習并親身實踐碳核算方法,而且能夠立即掌握集團整體層面的碳排放信息。此外,這些金融機構在掌握碳核算方法之后,根據各行業實際情況,不斷地提升相應行業企業的碳排放數據質量。
政府部門。荷蘭政府支持建立碳排放因子網站,以供金融機構查詢。該網站由荷蘭環境部下設的環保中心Milieu Centraal、荷蘭經濟事務與氣候部和基金會stimular等聯合發起,排放因子由專家定期更新。英國商務能源與產業戰略部(BEIS)和環境、食品與農村事務部(DEFRA)共同建立國家大氣排放因子數據庫,每年更新一次,以供英國境內的企業或金融機構使用。2005年歐盟發布能效指令,強制性規定所有住房都必須有能效標識,以標示每棟住房的能效程度。由于很多建筑都有能效標識,電網運營商會定期按照郵政編碼公布平均能耗,金融機構可以很容易地通過匹配這些數據計算出商業地產或住房抵押貸款的碳排放量。
第三方機構。金融機構非常重視與外部數據供應商合作,如碳披露項目(CDP)、彭博(Bloomberg)和美國明晟(MSCI)等。CDP通過發放問卷搜集企業碳排放信息。MSCI通過公開渠道如企業官網、年報等搜集碳排放信息。英國投資公司Evenlode碳核算的數據來源于CDP,美國波士頓公共資產管理公司(Boston Common)則主要依賴MSCI的數據庫。為提高包括氣候風險在內的ESG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國民西敏寺銀行集團專門聘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對其氣候信息披露報告進行鑒證。
金融機構自身。為保證數據的連續性,金融機構著手建設內部數據庫。荷蘭銀行2016年開發數據搜集系統Credit360。自運行以來,Credit360已經積累了一批標準一致、可供比較的碳排放數據。2020年,美國Amalgamated銀行開始嘗試使用新的數據倉庫系統和集成化的報告系統,來提高數據的可得性和準確性。巴克萊銀行開發出BlueTrackTM,不僅能夠測算投融資活動的碳排放量,而且能隨時與行業基準值進行比對,以跟蹤并檢驗投融資活動是否滿足碳
減排目標。
對我國的啟示
循序漸進,分步推進。金融機構碳核算不可能一蹴而就。應對氣候變化和推進
節能減排既要追求環境有效性,也要講究成本有效性。能源活動是中國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第二次兩年更新報告》,中國2014年溫室氣體總排放量[不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LULUCF)]達123億噸,能源活動排放量占比達77.7%。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4年工業能源消費總量占比為69.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能源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59.2%。2015~2018年工業能源消費總量占比逐年降低,但2018年仍然維持在65%以上。綜合考慮環境有效性和成本有效性以及數據可得性,建議金融機構先期披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營業收入不小于2000萬元)的能源活動碳排放數據,同時,可針對建筑和
交通兩大能耗行業,選擇在個別一線城市開展碳核算試點。
建立碳排放因子數據庫。碳核算工作最難的是搜集碳排放數據。為便于各國對溫室氣體排放和減緩情況進行評估,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結合《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推出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數據庫,供各國編制者在編制國家層面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時使用。為給金融機構碳核算提供支持,PCAF建立了涵蓋超300萬條排放因子信息的數據庫供所有成員使用。鑒于此,為解決國內金融機構面臨的最基本的數據“可得性”
問題,建議為金融機構搭建按照生態環境部要求核算的碳排放因子數據庫,供其參考使用。數據庫能夠為金融機構碳核算能力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披露指標要多元化。建議金融機構披露時采用碳排放量、資產占比和數據質量等級等多元化指標,這有利于激勵金融機構不斷提高披露資產的占比和數據質量。具體而言,資產占比可以為已核算碳排放的資產額占同類資產總額的比重;可以給不同來源的數據質量賦值,通過加權平均法計算出所有數據質量等級的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