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挑戰“并肩而至”
新“玩法”帶來新機遇,但是對于很多企業而言,適應仍需過程。
“真正想把碳資產從管理到交易都做好,整個公司的組織機構都要有相關意識,
碳資產管理實際上是在考驗一個公司的組織、決策能力。”周亞鵬提出,要把配額作為公司資產來運營,將碳成本壓力轉化為收益動力。生產方面,
節能措施遍及生產的各個環節,不可能一兩個人就能想到所有;交易方面,及時準確的價格預判分析和交易時機的把控,一定離不開管理層高效快速的決策。
實際上,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企業在
碳交易前置環節——“摸清家底”的碳核查階段,就已經落后了。早在2020年,生態環境部就曾提出,為引導企業進行
碳排放相關參數的實測,對未開展實測或測量方法不符合實測要求的,將采用有關文件推薦的高限值。由于對此不夠重視,部分蘇企并沒有按規定實測煤炭單位熱值的含碳量,導致核算后碳排放量多出了近20%,最終造成履約困難。
不僅如此,還有多位企業人士表達了他們所處的“尷尬”境地。“碳交易對我們而言,應該是‘一把手工程’,但實際執行時,多方扯皮成為常態,因為協調的過程耗時太久,我們最終還是在地方政府的幫助下,花錢購買配額才算完成任務。”一位企業負責人透露。
更有甚者,在履約期內也未能實現實質性推進,最終不得不“以身試法”。記者日前從蘇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該局執法人員在對張家港某公司開展的檢查中發現該公司未按時足額清繳2019至2020年度碳排放配額,已責令其整改并立案查處,該案也成為全國碳
市場碳排放配額未按期履約第一案。
然而,市場不會因“掉隊”的企業而停滯。種種跡象表明,實現“雙碳”目標的又一個重要支撐——全國
ccer(國家核證自愿
減排量)市場有望在2022年重啟。CCER是碳排放配額之外,
碳市場中的另一種基礎交易產品,作為一種“碳抵消”機制,控排企業可向實施“碳抵消”活動的企業購買可用于抵消自身碳排的核證量。“簡單地說,企業通過新能源、植樹造林項目等產生的減排量,可以出售給另一家需要排放量的企業。”王巖表示,這樣一來,不僅新能源企業可以參與,更多環保企業也迎來新機。
最近一個多月,作為一家A股上市公司,無錫東珠生態吸引了數十家機構前來調研,這些投資者的關注重點多在于林業
碳匯。林業碳匯是當前CCER開發的新熱點,森林可以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從而具備碳匯功能,參與植樹造林的企業,就可以出售這些碳匯獲得盈利。“公司屬于業內較早進入生態環境修復領域的公司之一,在濕地公園、國儲林等領域形成了先發優勢,目前已成立全資子公司東珠碳匯,并正積極探索林業碳匯等領域的發展機會。” 東珠生態相關人士介紹,未來,公司將通過提供技術、資金與服務等方式,與合作伙伴共同開發林業碳匯項目,實現林碳交易,提升林業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