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金融”仍需“加碼”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
碳中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要堅定不移推進,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在業界專家看來,服務這場轉型“硬仗”,綠色金融還應有更大作為。
目前,綠色金融創新已拓展到個人
市場,不少地方試點碳積分、碳賬戶等創新。比如
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推出“1元
碳匯”,利用順昌豐富的森林碳匯資源,只需花1塊錢就能購買10千克碳匯,用于日常抵消出行與生活的排放量,實現個人碳中和。
但更廣泛的對象仍是實體企業,尤其是從“高碳”向“低碳”轉型的企業,亟須得到綠色金融的大力支持。在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看來,綠色金融不僅要關注“純綠”的項目,也要關注目前“高碳”、未來可能轉化為“低碳”甚至“零碳”的項目,需要大力研發和推廣“轉型金融”產品。
隨著減少
碳排放成為國際共識,國際上對含碳項目的金融支持越來越謹慎,除了取消對煤炭開采、煤電項目等的后續金融支持外,不少金融機構還陸續從一些含有碳排放的項目中撤資。
對此,李志青認為,我國現階段還不可能將含碳排放的項目排除在金融支持范圍以外,如何進行有效支持,無疑考驗金融機構的創新能力。“對于大的經濟體和金融機構,無疑不是做選擇題,而是如何提供更好支持的
問題。”在李志青看來,綠色轉型正給金融機構帶來巨大發展機遇。
“這一領域未來想象空間巨大,把傳統的金融需求進一步細分,就會出現一個新的領域。”芮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