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際能源走勢上演了一場魔幻劇情:去年4月,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中間基原油(WTI)期貨價格,歷史性地出現了“負油價”;而就在一年半以后的今天,全球油價、天然氣價格又開始上演一路飆升的戲碼。前后對比,令人驚愕不已。
全球供應鏈持續動蕩,能源領域也不例外。作為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物質,相比其他領域,能源動蕩給全球經濟帶來的影響尤其深遠。能源供需失衡、全球清潔能源轉型陣痛,疊加2021年并不給力的全球氣候,讓全球能源危機拉響警報——歐洲天然氣價格飆漲引發電價翻倍;英國加油站前排起了長龍;印度多家燃煤發電廠關停,釀成了嚴重的
電力危機;我國部分省份也短暫地出現一波“拉閘限電”……
人類歷史上數次能源危機,都曾引發嚴重的經濟衰退。能源供給動蕩,引發原材料成本上升,企業破產,失業率增加……諸如此類的后果,曾數次在西方國家出現。對我國而言,面對目前全球能源
市場的持續波動,當務之急是做好風險預判,化危為機,平衡好長期發展戰略與短期發展需求的矛盾,構建抗風險型電力調節體制,加快建設用能權交易市場。
第1篇 供需失衡疊加轉型陣痛
文 | 半月談記者 康逸
北半球的冬天剛剛到來,歐美亞多國就已經感受到了徹骨的寒意。9月份肇始于歐洲的能源危機,如今非但沒有減弱,反而蔓延至更多國家——全球天然氣價格、油價、電價不斷飆漲……能源短缺帶來的危機持續發酵。
不斷攀升的能源成本,已經將危險的信號傳導至整個經濟領域,威脅到全球工業生產,加劇市場對通脹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