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鋼:低碳理念貫串綠色工廠
記者 劉桃熊 石家莊報道
作為特大型
鋼鐵集團,河鋼集團近年來堅持“綠色”引領戰略,累計實施重點
節能減排項目500多個,投資219億元。目前,河鋼集團正以“三大革新”為引領,向“雙碳”目標穩步邁進。
一年前,河鋼唐鋼新區和河鋼石鋼新區相繼在唐山市樂亭縣和石家莊市井陘礦區正式投產。從渤海之濱到太行山麓,兩座新生的綠色鋼鐵工廠成為河鋼集團踐行低碳理念最好的注腳。
在河鋼唐鋼新區,巨龍般的管廊凌空飛架,將廠區和碼頭連接起來。“這既是生產
運輸的大動脈,也是一道環保屏障。”河鋼唐鋼新區能源環保部部長龐得奇告訴記者,海上運來的物料全部通過皮帶通廊直接入倉,從源頭上解決了汽車運輸煙塵排放等污染
問題。
河鋼唐鋼新區充分考慮煉鐵、煉鋼、軋鋼各個環節的短流程優勢,在設計上追求物質流、能量流和排放流最小化,有效縮短過程時間和空間,將生產過程中的
碳排放量降到最低。目前,唐鋼新區運用130多項國內外先進環保生產技術、工藝裝置,實現了全流程超低排放。
廢鋼-電爐煉鋼-軋鋼……在河鋼石鋼新區,鋼鐵行業最綠色環保的流程布局——短流程煉鋼分外亮眼。相較長流程,短流程主要以廢鋼為原料,以電和天然氣為主要能源,省去了焦化、燒結、高爐等高排放生產環節。
據介紹,在新形勢下,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廢鋼資源逐步積聚,以發展電爐短流程煉鋼為核心的工藝結構創新勢在必行。河鋼石鋼新區著力打造國內鋼鐵長流程轉短流程典范,相比老廠區,實現噸鋼綜合能耗降低62%,噸鋼水耗降低46%,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75%。
今年3月,河鋼集團發布了碳達峰、
碳中和總體目標:2022年實現碳達峰,2025年實現碳排放量較峰值降低10%以上,2030年實現碳排放量較峰值降低30%以上,2050年實現碳中和。
河鋼集團低碳綠色發展行動計劃路線圖包括:推動裝備大型化、智能化和綠色化升級,實現全流程
碳減排;應用降低高爐燃料比、提高球團礦比例、大比例“廢鋼+直還鐵”煉鋼、節能型煉鋼技術、燒結煙氣選擇性循環技術、高爐渣余熱回收、高爐噴吹氫氣等技術,推進能源利用高效化;發展熱泵、太陽能、風電、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加大綠色
電力的消耗占比;開發高性能、輕量化、長壽命、近終型、可循環綠色低碳產品;加快固廢減量和循環利用,發展電力重卡及氫燃料重卡物流體系;打造全球氫能還原與利用技術研發中心。
為保障目標的順利實現,河鋼集團建立健全了體制機制并制定了保障措施。從健全自主創新支撐體系、完善碳排放管理標準體系、健全
碳金融交易制度、擴大跨行業交流合作、健全完善激勵機制、健全低碳綠色發展組織領導體系、組建低碳綠色發展專業研究機構、強化碳減排配套
政策支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低碳宣傳及全員碳減排意識等十個方面入手,推動碳減排工作扎實推進。
在行動計劃中,河鋼集團繪制了以“三大革新”來引領實現“雙碳”目標的改革脈絡。“當前,關于鋼鐵行業未來發展路徑的研究有很多,但鋼鐵行業要真正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必須通過能源結構創新、工藝結構創新和材料技術創新來實現。”河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于勇認為。
石鋼新區、唐鋼新區就充分體現了河鋼集團在工藝結構上的創新。而在鋼鐵材料技術創新方面,河鋼集團將健全產品全生命周期技術研發、評價和服務體系,建設以產品為核心的上下游生態圈。通過開發具有高性能、輕量化、長壽命、近終型、可循環等綠色低碳產品,開展產品生態設計和低碳生產,為下游用戶提供綠色低碳鋼鐵產品和
碳足跡核算鋼鐵材料數據,從產業鏈共贏降低碳排放。
“能源結構創新,就是要通過推進風能、太陽能、氫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在鋼鐵生產各工序的有效利用,逐步擺脫鋼鐵生產對化石能源的絕對依賴,從源頭上解決鋼鐵冶煉過程中碳排放高的問題。”于勇介紹,其中氫能被譽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氫能冶煉技術應用將是鋼鐵行業實現能源結構革命的有效途徑。
據介紹,河鋼集團已在
河北張家口地區率先啟動年產120萬噸煉鋼原料的富氫直接還原工程。該項目從分布式綠色能源利用、低成本制氫、氫氣直接還原、二氧化碳脫除等全流程和全過程進行創新研發,探索世界鋼鐵工業發展低碳甚至零碳經濟的最佳途徑。
為加快實現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河鋼集團還將進一步加大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減少化石能源消耗、調整優化能源結構,發展太陽能、風電、生物質能、干熱巖等新能源,持續加大綠色電力的消耗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