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熱力供應造成的間接排放是管控重點
具體可做哪些“事情”?周大地舉例,老舊房屋跑氣漏風,保溫換熱效果較差,冬季需依靠大量能源供應才能暖和。如今運用新的建筑材料及保溫絕熱技術,使用更少的能源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有些耗能甚至只有浪費型采暖系統的1/10。“采用各種新技術、新產品,使建筑用能需求大幅下降,
碳排放相應減少,生活舒適程度反而提高。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實現建筑供熱乃至整體用能的高效電氣化,以及與新型
電力系統互相協調的新型建筑能源系統。”
在江億看來,科學防止大拆大建、嚴格控制建筑總量,可有效減少蓋房子產生的排放。實施建筑用能電氣化,比如用電熱水器替代燃氣熱水器、以空氣源熱泵替代燃氣鍋爐等方式,是解決直接排放的主要途徑。真正的難點是電力、熱力供應造成的間接排放。“2019年,建筑運行電量為1.9萬億千瓦時,除了30%左右的零碳電力,其余都是以燃煤、燃氣為動力的‘碳排放’電力。北方城鎮廣泛使用集中供熱系統,也是由熱電聯產或燃煤、燃氣鍋爐提供熱源。”
江億認為,以水電、風電、光伏發電及生物質發電作為主要電源,以少量燃煤燃氣電力作為補充,同時依靠碳捕集和封存技術回收發電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建筑領域走向
碳中和的路徑。換言之,布局零碳電力至關重要。“新增建筑用電最好全部由風電、光電提供。農村建筑層數低、各類屋頂多,風光裝機容量能達到20億千瓦,可滿足農民生活、生產、
交通用電。城鄉建筑可利用的屋頂空間約250億平方米,還有部分可利用的零星空地,加上東部海上風電、城市周邊風光基地等資源,城鎮建筑用電也有保障。關鍵在于,如何讓建筑有效消納這些根據天氣狀況而變化的零碳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