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提要
?中國真正的增長潛力還是來源于結構性潛能。對于中速增長期的增長動能,我們提出了“1+3+2”的結構性潛能框架。“1”指以都市圈和城市群為龍頭,為中國下一步中速高質量增長打開物理和動能空間。這個領域提供了未來五年到十年中國經濟增長的70%-80%的潛能。“3”指實體經濟需要補齊基礎產業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大、基礎研發能力不強的“新三大短板”。“2”指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兩大動能。這是全球性動能,中國在這兩方面實力不弱,在某些方面具有優勢。
?如果需求低迷,PPI居高不下,中下游企業利潤被擠壓,經濟已有風險點顯露加快,經濟有可能出現一種“增速偏低、價格過高、效益下降、風險增大”的“類滯脹”不利局面。當下是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應正確判斷形勢、采取措施,避免這種局面出現。
?近期部分房地產企業過度擴張陷入困境,有些地方政府過度追求增長速度,導致隱形債務負擔過重難以為繼,還有雙碳目標下對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諸如此類的結構性矛盾不能再拖,有些也拖不下去了,但在處置方法上面臨短期與長期、目標與手段等關系的平衡,建議采取“長規劃、硬措施、軟著陸”的辦法。
?減碳不能“單打一”,而是應從我國現階段國情出發,堅持降碳、減污、增綠、增長四位一體,協同推進。減碳不能運動式,在綠色轉型中,應當是“新的不來,舊的不去”,也就是中央強調的“先立后破”。減碳不能指標錯位,現在是按照行業和地區確定減碳目標,很可能出現碳生產率低但獲得更多碳資源的情況。
?制度創新一項基礎性的工作是建立碳賬戶、生態賬戶和綠色責任賬戶。首先要推動碳核算和生態核算。核算是綠色轉型的基礎。實際上,不論是行政性辦法,還是
市場性辦法,前提是把賬算清楚,有一套科學的算賬方法。這件事情很重要、很緊迫,但迄今仍然是一大短板,甚至還沒有引起足夠關注。
?在碳核算、生態核算的基礎上,建立碳賬戶和生態賬戶,再形成包括碳
減排、常規污染治理、生態修復和經濟增長等要素在內的各級政府(國家、省、市、區等)、企業和個人的綠色責任賬戶,確定各個主體的減排責任。
——劉世錦 中國金融四十人
論壇(CF40)學術顧問、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 本文為作者在CF40舉辦的2021第三屆外灘金融峰會閉門研討會1暨CF40季度報告會“人均一萬美元以后的宏觀經濟
政策”上所做的點評。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CF40及作者所在機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