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黨委書記、董事長周小全:期待與廣大金融機構密切合作 共同推動碳交易金融化

2021-11-20 22:47 來源: 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 |作者: 朱元方

導讀: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黨委書記、董事長周小全11月16日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行的ESG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暨2021第三期陸家嘴“能源+金融”論壇上表示,全國碳市場剛剛啟動,目前仍處于初期起步階段,還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需要通過更長時間的政策實踐、更大范圍的市場探索和主體參與來不斷完善,以更好地發揮碳市場對實現“雙碳”目標的支撐作用。期待與廣大金融機構密切合作,共同推動碳交易金融化,創新碳金融產品,發展碳金融市場。通過各方攜手共進、合力推動,為中國如期實現“雙碳”承諾貢獻力量。


周小全表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舉措,是推動實現碳達峰目標與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政策工具。根據國家總體部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落戶上海,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由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和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負責建設、運營和管理。今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首批納入碳市場覆蓋的企業碳排放量近45億噸二氧化碳,一經啟動即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碳市場。目前,全國碳市場運行平穩有序,配額價格波動合理,單日成交量屢創新高,截至2021年11月15日,全國碳市場共運行80個交易日,全國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達2524.06萬噸,累計成交金額11.19億元。

目前,全國碳市場僅允許控排企業參與碳交易,依托全國碳市場的碳金融市場也暫未開放,但縱觀國際較為活躍的碳市場,金融機構無不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歐盟碳交易市場是國際上成立最早、體系最成熟、交易份額最大的市場,市場參與交易的主體并不限于控排企業,也包括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者等。以歐盟碳市場為例,投資機構可直接參與碳配額拍賣并持有碳配額。在其對碳配額運作的過程中,金融機構發揮了多元化作用促進碳配額流動,推動了碳市場發展。概括來說,金融機構在碳市場中主要充當八大角色,包括市場中介(即提供碳交易代理服務、做市商、打包交易、投機獲利、提供碳交易衍生產品)、碳期貨、碳遠期、氣候指數掛鉤理財產品、能源轉型基金、市場研究、配額交換和咨詢服務等。金融機構在參與碳市場發展過程中,將碳市場作為投資渠道,直接參與碳交易,活躍了碳交易市場;向碳市場參與者提供金融中介服務,順利推動交易進程;同時還參與推動碳金融產品的設計和碳金融服務的發展,使得減排項目投資回報速度也相應提高,呈現出互利多贏的局面。

由此可見,多樣性的市場參與主體是碳市場保持活躍的必備條件,也為助力“雙碳”目標實現提供更多支撐。隨著國內碳市場深入發展,金融機構在推動市場化機制建設、發展綠色金融方面作用愈發凸顯,也將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周小全從五個方面闡述了金融機構為國家碳市場所做出的努力:

一是金融機構在提升市場流動性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從地方試點經驗來看,參與碳市場的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其他投資機構以及碳基金等,是碳市場最為活躍的參與方。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參與碳市場可以通過做市、報價、撮合交易等方式,為碳市場提供更多層次的、更靈活的定價方式,有利于提高市場流動性,激發市場活力。

二是金融機構在深度探索國內碳市場發展路徑、滿足氣候投融資需求中起到關鍵性支持作用。

金融機構的參與能夠幫助碳市場擴大資金來源,彌補氣候投融資資金缺口。中國碳市場相較與歐盟碳市場、美國碳市場起步較晚,用于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不足。因此,國內碳市場需要不斷發揮金融機構在其中的重要支持、建設作用,提供融資渠道、創新金融產品,同時發揮其捕捉國內外金融機構合作契機,積極引進外資,為低碳發展貢獻資金支持的巨大潛力。

三是金融機構為國家減排政策落地、地方碳達峰計劃實施起到重要支撐作用。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金融機構加入碳市場能有效助力國家減排政策落地、支持地方碳達峰計劃實施。對國家而言,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參與綠色信貸等氣候投融資項目能夠在宏觀上減少全國二氧化碳的總排放量,從而幫助我國履行“碳達峰”“碳中和”的國際承諾。對地方而言,金融機構能夠憑借其融資和引資能力助力地方減排工作并提高經濟效益。

四是金融機構為加快構建多元化的碳金融體系發揮積極促進作用。

金融機構的參與能夠促進碳金融產品設計、創新,提供金融服務,活躍市場,加強風險控制能力建設。

金融機構既是各種金融衍生產品的設計者和提供者,也是碳金融活動的中介服務提供者,更是連接碳金融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重要橋梁。金融機構的資金優勢可以有效提升碳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加強碳市場的價格發現。此外,注冊登記平臺、結算清繳平臺等機構能夠為碳交易主體提供基本服務,順利推進交易流程。其他金融機構包括咨詢機構、信用評級、核證機構的加入也能夠幫助穩定碳交易市場,提高風險對沖能力,降低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等。

五是金融機構的支撐有助于提升國內國際碳定價能力,提高碳市場國際競爭力。

碳金融衍生產品對碳價格發現具有重要意義,能夠及時有效地捕捉碳價格信號,從而制定合理的碳價,有助于降低價格及交易風險,平滑市場。調查顯示,歐盟碳配額期貨具有明顯的碳價格發現功能,對現貨價格走勢影響較大。因此,金融機構的加入有助于不斷探索碳金融衍生產品,包括碳期貨、碳期權、碳遠期等,并開創風險防控管理工具,以構建完備的資本市場體系,提升市場流動性和價格發現能力。

周小全認為,盡管金融機構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前景廣闊,但在一定時期內仍然面臨不少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國內碳金融衍生產品的競爭力較低。目前大多數金融機構對碳金融缺乏初步的認識與了解,國內“碳金融”的概念起步于2016年,其傳播時間有限、范圍不廣。這就導致國內各大市場參與主體對“碳金融”較為陌生,無法深刻理解其可能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背后所蘊藏的巨大商機,從而降低了市場參與意愿。與此同時,在目前市場分割不夠合理的情況下,公共金融產品對碳金融產品具有擠出效應。當前市場上所發行的綠色金融產品形式多樣、收益穩定、可信度更高,而圍繞碳配額開發的金融產品較為單一,缺乏成熟的交易機制和可觀的收益預期,這就導致了碳金融與公共金融相比競爭力較弱。金融機構存在缺乏科學、有效的碳資產管理能力,應對交易風險的策略還未有成熟、有效的杠桿工具,因此金融機構對加入碳市場往往持保守和觀望態度。此外,碳排放權的低流通性、碳金融的潛在風險性使得碳金融產品在市場上不受青睞,導致金融機構、投資中介等重要主體在碳金融市場的活躍度有限。

二是碳市場風險控制體系較為薄弱。現階段金融機構在參與碳市場的過程中將面臨一系列風險,對金融機構自身風險管控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在政策風險方面,政策調節的不確定性和與之相關的監管不確定性,可能引起價格波動。由于碳排放權交易是基于市場化機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工具,總量設置、分配方式、抵消機制等因素的變動、突發事件影響都將導致碳價的波動,增加了金融機構對碳資產風險的管理難度。除政策風險外,信用風險也會對金融機構積極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發展碳金融市場造成一定影響。在碳市場信用風險方面,國內缺乏信用評級體系以及相應的應對措施,給市場準入標準設立、參與者身份識別、違約處置機制設立帶來了困難。現有的碳金融融資工具,例如碳配額質押融資,在質押物風險管理以及違約處置機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完善空間,對金融機構的風險管控能力要求較高。

三是碳金融產品創新有待加強。目前國內碳試點市場雖然已平穩運行多年,各試點市場對碳金融均開展了一系列的探索,但交易產品仍以碳現貨為主,品種較為單一。部分試點雖然推出了碳基金、碳質押、碳回購、碳遠期等碳金融工具,但碳市場衍生品合約種類很少,專業化程度不足。同時,相較于傳統金融衍生品,碳金融衍生品的設計仍不夠完善,處于風險權重較高、收益相對較低的狀態。

四是碳市場相關人才建設相對滯后。碳金融業務對于我國金融機構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多數金融機構對其認知度不強、積極性不高,對相關知識和業務的了解缺乏深度。對于碳金融這個專業性強、技術含量高的新興行業,高素質、高質量、綜合性強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而國內對該領域的人才建設與培養相較發達國家還相對滯后,現階段人才缺口較大。

綜上來看,全國碳市場機遇與挑戰并存,未來發展任重道遠。作為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建設及運營機構,上海聯交所及上海環交所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決策部署,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作用,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穩步發展和壯大全國碳市場,助力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周小全表示,全國碳市場剛剛啟動,處于初期起步階段,還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需要通過更長時間的政策實踐、更大范圍的市場探索和主體參與來不斷完善,以更好地發揮碳市場對實現“雙碳”目標的支撐作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期待與廣大金融機構密切合作,共同推動碳交易金融化,創新碳金融產品,發展碳金融市場。通過各方攜手共進、合力推動,為中國如期實現“雙碳承諾”貢獻積極力量。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