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一棟綠色建筑的誕生、全國首個地方性綠色生態城區標準的發布、全國首單跨省跨區綠電交易的簽約……上海歷來是城市建設綠色發展的先驅者。在“雙碳”背景下,上海推進城市建設管理綠色低碳化發展,盡快實現城市發展綠色轉型,是城市建設“十四五”的重中之重。
城市正處于實現全球可持續性和氣候中和目標的轉折點。昨天(10月30日),在2021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首場主題
論壇——低碳經濟主題論壇上,城市綠色轉型、
減排技術創新、低碳經濟模式等成了熱詞。
“綠色基因”注入城市建筑
我國建筑業
碳排放總量仍呈上升趨勢,因此建筑行業通過綠色發展實現“雙碳”目標,對我國“雙碳”戰略的實現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曹彬在論壇期間指出,國內建筑領域碳排放占全社會總量40%,其中建筑運行占23%,
建材生產占17%。歐美國家建筑領域的降碳路徑以降低建筑運行排放為主,因此我國需要同步推進建材減碳以及運行降碳。
建筑領域的綠色低碳發展,正在成為上海城市發展的主旋律。事實上,從全國第一棟綠色建筑的誕生,到全國首個地方性綠色生態城區標準的發布,上海歷來是城市建設綠色發展的先驅者。
2004年,上海建成了全國第一幢綠色示范建筑上海生態辦公示范樓,從此開啟了上海綠色建筑發展新時代。自那之后,上海大力推動綠色建筑發展實現規模升級,誕生了全球最高綠色建筑上海中心大廈以及全國最大體量綠色建筑國家會展中心,為超高層和大體量會展類建筑的綠色實踐提供了樣板。
2018年,上海虹橋商務區核心區榮獲國家綠色生態城區實施運管三星級標識證書,成為全國首個綠色生態城區評價標識項目。截至目前,上海市已創建或梳理儲備的綠色生態城區近30個。
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裴曉表示,上海已經提前完成1000萬平方米的既有公共建筑
節能改造目標,并將綠色建筑管理辦法寫入地方法。下一步,上海將通過精準施策,加快建立新建建筑能耗與碳排放限額設計,推進“十四五”五個新城各開展一項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區建設等。
曹彬認為,我國建筑業減碳可以采用“開源節流”的方式。一方面要在建造的時候,就充分利用自然采光等手段,為建筑注入綠色基因,并挖掘一些新材料,比如用木結構、竹結構來替換混凝土;另一方面,延長建筑的壽命,避免因功能不符就拆除的現象。
“綠色平臺”加快城市轉型
啟動
市場化的交易平臺,優化資源配置,激發供需雙方潛力,成為加快城市綠色轉型發展的“加速器”。
今年7月16日,全國碳
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標志著中國市場化
碳減排進入新階段。上海市重點國有大型能源企業申能集團成為全國
碳交易市場首批10家成交企業之一。
早在2018年,申能集團就成立了申能碳科技公司,積極探索市場化的
碳資產管理和
碳金融業務。經過持續探索,申能碳科技公司完成了配額回購業務、市場機構交易服務、碳綜合管理一站式服務、
碳中和服務等產品落地。碳中和服務方面,相繼完成制造業企業項目建設期碳中和、高速公司碳中和、大型體育賽事碳中和等不同類型的碳中和項目。在碳金融方面,申能碳科技公司攜手商業銀行以及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接連完成首筆長三角配額質押貸款、全國首筆碳資產組合質押貸款,助力資本市場對碳資產的合理定價以及價值創造,促進碳金融與碳交易市場的正向循環激勵。
今年9月7日,全國綠色
電力交易試點啟動。所謂綠電交易,是以風電、光伏等綠色電力產品為標的物的中長期交易。來自上海的巴斯夫、科思創、施耐德、國基電子等多家行業龍頭企業先拔頭籌,一舉簽訂了采購
寧夏2022至2026年連續5年間、總計15.3億千瓦時光伏電量的重磅訂單,完成全國綠電交易開市后的首批跨省跨區交易。
“在綠電交易市場機制下,這些企業不僅能確保自2022年起用上綠電,還能獲得官方
認證,進而引領相關產業鏈的低碳轉型”,上海電力交易中心董事長王偉介紹說。
上海此次順利完成全國首單跨省跨區綠電交易簽約,背后離不開政府、企業等各相關方的通力協作和主動作為。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周強指出,未來綠色電力交易的不斷擴大,將有助于上海碳排放的進一步降低,從而推動城市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對于今后綠色電力交易市場的前景,各方顯示出充分的信心。
“綠色變奏”唱響城市軌交
實現“雙碳”目標,不僅要聚焦能源轉型
問題,還要推動全社會生產生活方式進行轉變。
以城市
交通為例,上海地鐵以全路網459座車站、總長772公里的規模,在世界城市地鐵長度排名當中高居榜首。與此同時,上海地鐵在節能環保方面的探索也一直走在前列。
為了合理控制軌道能耗,上海地鐵嘗試用光伏發電逐步進行用電替代,分布在上海全市的地鐵車庫,正悄悄變身一座座可發電的基地。在上海地鐵的龍陽路車輛基地,軌道交通2號線、7號線與16號線交匯,記者登上龍陽路基地屋頂發現,約有五個足球場大的光伏板幾乎鋪滿了整個屋頂。
“這個車庫屋頂可用面積大約4.6萬平方米,安裝了12000多塊多晶硅組件,光伏規模約3.66兆瓦?!鄙虾5罔F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牟振英如數家珍。據悉,該項目在2020年全年發電量超400萬度,夠讓一輛8節編組的地鐵列車運行20萬公里。
目前,上海地鐵已有10個車輛基地完成了光伏發電系統并網,2021年預計發電約2500萬度。未來上海地鐵還將聚焦分布式光伏發電、充電樁、儲能、直流微電網等新興技術,進一步深挖綠色出行潛力,讓地鐵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還能主動生產供應綠色能源。
被譽為全亞洲“最綠色”地鐵站的上海地鐵17號線的諸光路站是上海地鐵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早在2015年上海地鐵17號線建設時,就引入了綠色建筑的概念,以期最大限度節約資源,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為乘客提供健康的乘車環境。2017年底17號線建成通車,諸光路站獲得亞洲首個LEED銀級認證。
正如中國建研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劉軍在論壇上所言,實現“雙碳”目標,還需要通過智慧低碳交通、智慧新能源設施、智慧資源循環利用、智慧生態走廊、智慧低碳住宅以及智慧可再生能源等多個層面,從而讓智慧城市有效賦能碳達峰與碳中和,讓城市更低碳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