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國際合作
20世紀80年代日本提出“政治大國”的戰略目標,同時日本在解決國內環境
問題后,也開始把關注的目光轉向了外部的環境問題。
1984年,日本政府倡議成立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9年日本主持在東京召開地球環境會議,并提出“地球環保技術開發計劃”。
1989年,日本外務省發表的《外交藍皮書》中,增加了“對環境等全球性問題的對策”這一新的課題,第一次將環境問題作為日本外交的課題之一對待。
在1992年的聯合國環發大會上,日本不僅承諾限制有害氣體排放,還承諾五年內為環保事業提供10000億日元援助,遠超歐盟和美國。
1997年,《京都議定書》獲得通過,在《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2008-2012年),日本承諾六種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削減6%。
2005年,《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以
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是設定了強制性
減排目標的第一份國際協議。
2007年,時任日本首相安倍在德國八國集團峰會上提出了“美麗星球50”構想,即在2050年實現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半的目標。
2010年,日本眾議院環境委員會通過了《氣候變暖對策基本法案》,提出了日本中長期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并提出要建立
碳排放交易機制以及開始征收環境稅。
2013年,日本政府頒布了一項國家氣候計劃,旨在將排放量比2013年的速度減少26%。
2018年,日本制定了戰略能源計劃,目標設定為2030年。該計劃旨在將煤炭使用量從32%減少到26%,將可再生能源從17%增加到22-24%,并將核能從6%增加到20-22%。作為該目標的一部分,日本宣布了關閉其140家燃煤電廠中的100家老舊低效燃煤電廠的目標。
2018年12月,《氣候變化適應法》生效,地方政府負責制定自己的氣候變化適應計劃。到2021年,日本47個都道府縣中的22個和1741個直轄市中的30個已制定計劃,而23個地府和2個直轄市已建立氣候變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