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短缺,“雙碳”目標不該“背鍋”
中新網:部分地區
電力短缺會影響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嗎?會影響我們的
碳排放目標嗎?
王燦:要一分為二來看,短期來看是有可能的。因為要迅速解決短期的電力供需矛盾,比較可行的方式是增加化石能源為基礎的電力供應,進而帶來短期內碳排放的增加。但從長期看,只要保持通過發展可再生能源來滿足未來電力需求增長的能源發展路徑不變,就并不會影響“雙碳”目標。
潘家華:近段時間電力短缺,拉閘限電,企業關停,情況很嚴重。但是,碳達峰、
碳中和不應該“背鍋”。把電力短缺歸結于“雙控”目標,是很膚淺、表象的認知。
首先,我們的電力和能源消費,總體是平穩的,沒有明顯增加。其次,政府和
市場的渠道手段都有,不可能無征兆,突然煤碳電力短缺了。一段時間以來,整個社會言必談“雙碳”,歸因“雙碳”,理所當然。但是,這不是簡單的碳的
問題,即使有問題,也是有人高喊“雙碳”口號,盲目、懶政,把“雙碳”當做“一刀切”的借口。
任何正常運行的經濟體,遇到自然的、市場的、社會的變化而出現的經濟波動太正常不過。就像汽車行駛有彎道一樣,轉彎不能一下子急剎車,需要有緩沖期,不能“一刀切”。
客觀層面,國際上因為疫情原因,許多經濟體的正常生產營運受到沖擊,生產停滯,社會基本需要難以保障。我國在新冠疫情下,嚴防嚴控,在疫情退潮情況下,企業迅速啟動生產,減少損失,因而我國的產能得到利用,滿足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需求。相對于疫情減產停產,恢復生產自然需要能源消費的增加。
之所以說電力短缺和“雙碳”無關,是因為碳中和是2060年前實現,我們還有40年左右的時間。這期間,我們的火力發電站是可以漸漸正常關閉的,不是2021年就要立刻關閉。我們所說的峰值,也不是立即實現,更不是攀高峰,而是要經過一個高位平臺期,會有多峰突起,不是單一的峰。因而,不應該“一刀切”!
能源作為經濟社會正常運行和發展必須的動力來源,隨著經濟社會和自然條件的變化,肯定會有波動的,而且這個高位平臺期是比較長的時期,只要從長遠的趨勢來看碳排放是波動下降的就可以。
資料圖:運行中的
內蒙古達拉特光伏基地。劉文華攝資料圖:運行中的內蒙古達拉特光伏基地。劉文華攝
中新網:部分地區的電力緊缺,是否也提示我們,中國需要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東北等地電力短缺,是否從某種程度上加速了“脫碳”進程?
王燦:確實是有依賴,這個無論是產業界、能源界還是公眾都能直接感受到。但電力危機也帶給我們一些啟示。
一方面要盡量減少生產終端用能里面高耗能產業的比重,老百姓(44.750, 1.00, 2.29%)的能源消費里也要盡量厲行節約。另外,在用能的時空分布上,還有比較大的空間做優化調整,削峰填谷,建立更完備的用能調節機制,利用大數據、虛擬電站等新興技術來實現更加科學合理的能源轉換和能源消費。
中新網:去年嚴峻的疫情之后,多地地方政府為了拉動投資、刺激經濟,一大批煤電項目逆勢上馬。這會給我們實現最終目標帶來哪些影響?會影響碳達峰碳中和嗎?
潘家華: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但是,地方政府的短視和不理性,做這些投資,是要做好思想準備的:高碳鎖定會增加資產閑置和資產浪費。投資幾年之后,煤電最后賣不出去,成本怎么收回來?這是投資商和地方政府需要擔心的問題。
一方面,國際社會加速邁向碳中和,另一方面,廉價的零碳能源占據市場,高碳的煤炭投資項目,最后可能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但這些投資不會對碳中和造成根本的影響。
王燦:這些其實只是某些地方政府不完整、不準確、沒有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做法。
按照以往的經驗,一些地方在面對短期經濟發展上的困境時,習慣于依賴傳統的發展模式,增加兩高項目。表面上能夠解決一些問題,因為有了新項目,GDP指標就上去了;項目建設活動增加了,當前的就業就上去了。但是這個產能本身可能是過剩的,產能背后還有生態環境的污染和氣候變化壓力等一系列的問題。
這也體現出我們面臨的一些問題往往是多重矛盾的疊加的產物,比如疫情、短期經濟發展的困境、能源供需的不平衡、局地的環境污染、中長期的氣候變化等等。要把這些矛盾放在一起考慮,才能夠找到一個更優化,更合理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