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央關于“雙碳”的頂層設計文件出爐,作為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載體,城鄉建設領域將如何落實“雙碳”?
25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住建部副部長張小宏表示,《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的實施,對于統籌解決城鄉建設當中的一些突出
問題,將新發展理念貫穿城鄉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形成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意見》指出,城鄉建設是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載體。但目前我國仍存在整體性缺乏、系統性不足、宜居性不高、包容性不夠等問題,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建設方式尚未根本扭轉。
“城鄉建設領域確實是
碳排放的大戶,而且隨著城鎮化過程的推進和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碳排放占比預計還將呈上升的趨勢。” 張小宏表示,當前,城鄉建設領域面臨著比較艱巨的
節能減排任務。
24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
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提出,推進城鄉建設和管理模式低碳轉型。在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全面落實綠色低碳要求。
為推進城鄉建設和管理模式的低碳轉型,《意見》提出了“堅持整體與局部相協調,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統籌城鎮和鄉村建設。堅持效率與均衡并重,促進城鄉資源能源節約集約利用,實現人口、經濟發展與生態資源協調。堅持公平與包容相融合,完善城鄉基礎設施,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工作原則。
針對當前城鄉建設當中存在的“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突出問題,《意見》還從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綠色建筑、綠色建造等方面提出了系統解決思路。
“這些措施,對推動城鄉建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實現城鄉建設領域
節能減排目標、推動建筑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將具有重要的意義和關鍵作用。”張小宏稱。
具體來看,在促進區域和城市群綠色發展方面,《意見》提出,建立健全區域和城市群綠色發展的協調機制,推進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共建共享;推進城鄉基礎設施補短板和更新改造專項行動以及體系化建設,提高城鄉基礎設施體系化水平等。
近年來,住建部已會同人民銀行、銀保監會指導青島市落實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方案,指導哈爾濱、南京等12個城市做好綠色城市示范工作,與5個部門聯合印發了《綠色社區創建行動方案》,與14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縣城綠色低碳建設的意見》。
下一步,張小宏稱,住建部將編制發布“‘十四五’城鄉人居環境建設規劃”,提出構建人居環境系統的相關措施,促進自然生態、人工建設和社會人文環境的相互支撐,推動區域和城市群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城市。進一步增強城市綠化
碳匯能力,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宜居環境。
在綠色建筑方面,《意見》提出,實施建筑領域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建設高品質綠色建筑;推廣綠色化、工業化、信息化、集約化、產業化建造方式,實現工程建設全過程綠色建造等。
據介紹,截至2020年底,全國累計綠色建筑面積達到了66.45億平方米。但是綠色建筑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技術要求落實還不夠充分、地域發展還不夠平衡、
市場推動機制還不夠完善等問題。
“推動高水平綠色建筑發展,是實現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的重要舉措,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張小宏稱,下一步,住建部將按照《意見》要求,抓緊開展相關工作,一是持續開展綠色建筑創建行動,進一步提升綠色建筑占比。二是提高建筑節能標準,在適宜氣候區推廣超低能耗建筑。三是推進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提升建筑節能低碳水平。四是加強建筑運行的管理,降低建筑運行的能耗。
根據《意見》設立的總體目標,到2025年,城鄉建設綠色發展體制機制和
政策體系基本建立,建設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
碳減排扎實推進,城市整體性、系統性、生長性增強,“城市病”問題緩解,城鄉生態環境質量整體改善,城鄉發展質量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明顯提升,綜合治理能力顯著提高,綠色生活方式普遍推廣。
到2035年,城鄉建設全面實現綠色發展,碳減排水平快速提升,城市和鄉村品質全面提升,人居環境更加美好,城鄉建設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實現現代化,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