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實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重點工作
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是一場硬仗,也是對我們黨治國理政能力的一場大考。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充分發揮我國的制度優勢,抓住“十四五”開局起步關鍵期,圍繞能源、工業、城鄉建設、
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扎實推進各項重點工作,確保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一是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把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作為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當務之急和重中之重,嚴控增量項目,實施用能預警,加強督促檢查,建立長效機制。大力推進傳統產業
節能改造,持續提升項目能效水平。切實開展
鋼鐵、煤炭去產能“回頭看”,堅決防止落后產能和過剩產能死灰復燃。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促進農業固碳增效。加快商貿流通、信息服務綠色轉型,推動服務業低碳發展。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綠色制造體系,推動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切實推動產業結構由高碳向低碳、由低端向高端轉型升級。
二是有力有序調整能源結構。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穩妥有序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低碳轉型,逐步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堅持節能優先,落實好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措施,統籌建立二氧化
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推進煤炭消費轉型升級,有序減量替代。嚴控煤電項目,“十四五”時期嚴控煤炭消費增長,“十五五”時期逐步減少。大力實施煤電節能降碳改造和靈活性改造,推動煤電加快從基礎性電源向基礎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并重轉型。加快推進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鼓勵就地就近開發利用。因地制宜開發水能。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發展核電。
三是加快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轉型。在城鄉建設領域,將綠色低碳要求貫穿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大力實施綠色建造。結合城市更新、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提高新建建筑節能水平,推進既有建筑綠色低碳改造,加快推廣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在交通運輸領域,加大對新能源車船的支持推廣力度,構建便利高效、適度超前的充換電網絡體系,加快交通運輸電動化轉型。優化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綠色低碳出行。
四是加強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提前布局低碳零碳負碳重大關鍵技術,把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用好“揭榜掛帥”“賽馬”機制,有序推動以“軍令狀”方式開展低碳零碳負碳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攻關,加快智能電網、儲能、可再生能源制氫、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技術研發示范和推廣。深入研究氣候變化成因、
碳匯等基礎理論和方法。完善人才體系和學科體系,加快培養一批碳達峰碳中和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應用推廣專業化人才隊伍。
五是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持續推進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重大工程,著力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為鞏固和提升我國碳匯能力筑牢基礎。以森林、草原、濕地、耕地等為重點,科學推進國土綠化、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加強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強化濕地和耕地保護等,不斷提升碳匯能力。加強與國際標準協調銜接,完善碳匯調查監測核算體系,鼓勵海洋等新型碳匯試點探索。
六是健全
法規標準和
政策體系。全面清理現行法律法規中與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不相適應的內容,研究制定碳中和專項法等法律法規。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加強標準國際銜接。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完善碳排放數據管理和發布等制度。完善投資政策,構建與碳達峰碳中和相適應的投融資體系。積極發展綠色金融,設立碳
減排貨幣政策工具,有序推進綠色低
碳金融產品和服務開發。加大財政對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技術研發等的支持力度。統籌推進綠色
電力交易、用能權交易、碳
排放權交易等
市場化機制建設。
七是加強綠色低碳發展國際合作。持續優化貿易結構,大力發展高質量、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綠色產品貿易。加快共建“一帶一路”投資合作綠色轉型,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深化與各國在綠色技術、綠色裝備、綠色服務、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堅持我發展中國家定位,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主動參與氣候治理國際規則和標準制定,推動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意義重大、任務艱巨、使命光榮,我們要拿出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加強黨的領導、強化統籌協調、嚴格監督考核,以釘釘子的精神狠抓貫徹落實,全力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