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數據與碳核算的難題
準確的
碳排放數據是建立在權威而規范的碳統計核算基礎上的。
但是不論是在政企層面、還是國內外,碳核算的體系并不統一,這就給“雙碳”目標實現帶來更多障礙。在國際上,歐美還在倒逼我國完善碳核算的體系。廣州碳
排放權交易所總經理助理李原介紹,在國內,政府與企業對碳核算的標準并不統一,在國外,歐盟目前正在力推“碳邊界調整機制”。
根據這一機制,歐盟將對從碳排放限制相對寬松的國家和地區進口的
鋼鐵、
水泥、鋁和化肥等商品征稅,因此這一機制也被稱為“碳關稅”。
“碳關稅”帶來的是數據安全的
問題。“(很多數據)能不能報,怎么報,還是一個問號”,“我們要考慮到底要報哪些數據報給他,包括我們的產品多少的碳排放是因為他們的消費造成的,這些都是通過數據來回答的,不能光靠定性解決這個問題”,李原說。
碳核算面臨的另一個難點的碳數據的流動性。李原舉例解釋說,比如一個企業是整個產業鏈中間的環節,它既面臨上游給他帶來的碳排放,購買的原材料的碳數據會累計到他的產品開發中,同時他最終的產品給到供應鏈下游又會給對方帶來碳排放。如果再考慮到這個企業可能屬于某個集團,以及它相關綠色金融的業務,碳數據的構成還會更復雜。
這樣來看,光是碳的數據化就面臨著不少問題。總結而言,一個是碳數據的量化的成本問題。一方面碳數據化需要大量人力投入,同時碳監測的技術仍不成熟,難以對所有排放源進行監測;另一方面,核查成本太高,碳減量只有二三十塊的價值,卻要花上萬元請
第三方機構做核查。
二是被學術界和業界廣泛關注的問題——碳數據的重復計算。李原舉例說,綠色交易機制和
碳交易是什么關系,能不能把綠證和碳排放重復的交易,如果重復交易了,對于買家來說買到了什么,是不是買到了一個寂寞。三是企業自身的管理,它們既希望得到政府的認可,但是又不完全了解自身的碳數據。
他表示,目前國家發改委在做國家的頂層的核算體系,另外也有企業試圖通過核心的運算平臺和多個場景的拓展,測算碳數據,幫助企業建立碳賬戶,幫助企業使用和規劃碳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