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市
碳匯造林項目按照張掖市山水林田湖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為目標,主要是在張掖市下轄的六個縣區營造生態防護林350,967.07畝。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以“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重要理念指導開展工作,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保障和維護生態功能為主線,優先保護良好生態系統和重要物種棲息地,建立和完善生態廊道,提高生態系統完整性和連通性。
近日,
甘肅省張掖市35.1萬畝碳匯造林項目首筆碳匯量交易成功完成。該項目是由環保橋(上海)環境技術有限公司,張掖市林業科學研究院和甘肅黑河
電力銷售有限責任公司合作開發,并順利通過VCS的審查,注冊成為甘肅省首個VCS+CCB項目。
氣候、社區和生物多樣性標準(CCB)是針對項目有關生物多樣性、社區建設及環境效益等方面的一項評價標準,對于碳匯項目來說是一項廣受認可的增值加分項,有利于促成碳匯項目的后期交易,增加項目的經濟收益。本項目區域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申請CCB注冊可以大幅增加項目的碳匯價值,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也符合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中提出的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
基于此,項目開發方展開了對張掖市碳匯造林項目氣候、社區和生物多樣性(Climate, Community and Biodiversity, CCB)三個方面的評估。通過收集文獻資料、實地踏勘、半結構式訪談等方法調查區域內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并評估發展趨勢。同時根據CCB項目開發要求,環保橋按照項目實際情況編制符合CCB項目審核要求的項目申請文件,為造林項目的潛在碳匯收益提供社會、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巨大增值。
生態效益
根據CCB項目開發的相關要求,項目開發方對項目范圍內的造林地進行初步碳層劃分,在此基礎上進行碳匯資源調查。基于調查結果,對區域內的碳匯儲量進行初步測算,本項目預計在60年的項目期內產生1400多萬噸的溫室氣體移除量,平均每年溫室氣體移除量約為24萬噸。
在項目實施后,通過人工造林增加區域植被蓋度,水土流失程度也將得到有效控制。每畝林地按控制沙地7.5畝計算,350,967.07畝林地可控制風沙危害面積263.2萬畝,可有效的遏制祁連山沿線及黑河沿岸土地風蝕沙化程度,阻隔自然、人為對黑河水源的污染,風沙危害得到進一步控制,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使區域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社會效益
項目開發方對項目區內各基層行政單位采用參與式鄉村評估的方法(PRA),通過結構或半結構化訪談、問卷調查及實地勘察等形式,了解社區參與項目意愿和訴求,針對各居民社區的經濟、環境和社會狀況,以及造林項目帶來的社區影響和社會效應進行科學評估。
發展當地經濟
項目建設改善了張掖市農林牧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農、林、牧各業的發展,通過項目建設,也吸納了一定數量的勞動力,社會就業壓力減輕,可有效穩定農村社會局面。
促進民族團結
項目區建設有限的改善了張掖市生態環境,增加植被蓋度,保護水土資源,加深了人們對家鄉的熱愛,維護了社會穩定,促進了民族團結。
加強生態建設社會化參與
項目建設前中后期也進行了大量的宣傳教育,群眾思想意識收到潛移默化的改造,生態文明意識逐步加強,林業生態建設的社會化參與程度進一步提高。
生物多樣性
根據調查對象與調查內容,結合區域自然環境狀況確定調查方法,項目開發方對區域內植物生物、哺乳動物和鳥類進行了生物多樣性調查。
在本項目實施前項目區域屬于退化的荒地,對當地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狀況造成很大威脅。根據相關研究,樹種的混合種植將對生物多樣性產生更積極的影響。本項目通過不同樹種的混合種植來增加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當造林區成林后,生態環境會恢復并得到改善,可為生活在項目區的野生動植物提供更好、更廣闊的棲息環境和繁衍場所,減少人類活動對動物生存產生的威脅,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更好的條件。
通過加強生態防護林建設,增加林地面積,使張掖市破損退化嚴重的生態系統得到及時治理和修復,有效遏制祁連山沿線及黑河沿岸土地風蝕沙化程度,阻隔水源污染,按照“多樹種、多層次、多色彩”配置模式,建設生態防護林,打造張掖市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構筑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張掖市碳匯造林項目不單單針對植被恢復,還可以惠及生物多樣性和當地社區,增強當地社區和動植物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擴大棲息地范圍,構建野生動物關鍵廊道,這就是造林帶來的蝴蝶效應。
環保橋將繼續在該領域深耕發力,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做出貢獻。也歡迎對碳匯項目感興趣的有志之士和我們取得聯系,一同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