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在加快綠色能源轉型。自今年年初以來,全球石油、天然氣價格持續上漲,而煤炭價格也屢創新高,油氣供應短缺。一些輿論開始反思新能源的弊端,比如破壞環境,發電不穩定,成本高等。我們應該怎么看待這些
問題?
發展新能源無疑是為了保護環境。新能源發電不穩定和成本高的確是缺點,但新能源不應該為能源短缺負責。就全球而言,目前新能源占比很小,不足以影響能源大局。
比如說,中國是新能源裝機大國,但風電、光伏在當前
電力結構中占比仍比較小(9%左右),影響力相對有限,因此新能源的局限性不可能是造成此輪缺電和限電的主要原因。
全球經濟逐步從新冠疫情中復蘇,整體能源需求增長很快,而供應相比之下卻較為乏力,造成上述局面的因素很多,大體包括復工復產、物流限制以及氣候變化問題等等,能源供需短期內無法取得很好的平衡。
就全球而言,短缺是相對的,因為歐佩克目前仍然在限制石油產量。當前全球油價、天然氣價格的定價權在國際
市場,隨著全球油價、天然氣價格的上漲,也會直接給我國的油價、天然氣價格帶來影響。
就國內而言,8月以來,廣東、
江蘇、
遼寧和
黑龍江等多省相繼出臺各類限電限產措施,電力供應緊張問題一時成為焦點話題。國內的“限電”也是多方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主要原因與造成國際上目前能源短缺的背景其實也差不多,主要是需求增長太快,供給跟不上,導致能源系統不平衡。
對中國缺電情況展開深入分析可以發現:
首先,電力需求增長過快導致的供給相對不足,主要是由于國內外疫情影響下國內工業生產的加速復蘇(包括外貿訂單)帶來了比較大的電力需求增長。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1月至8月,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13.8%,給近年來習慣性應對溫和性電力增長的地方電網的電力調配帶來嚴峻挑戰。
其次,由于煤價高漲的問題,導致發電廠發電積極性不高,煤電系統出力不足。從煤電裝機總量上來看,今年的煤電利用小時數應該在4500小時左右,因此就全國而言電力裝機實際上是夠用的。今年中國電力供應結構中煤電占70%以上;另一方面,電力消費結構中工業用電占70%,兩個70%疊加到一起,對電力供需影響非常大。
因此,解決這一輪電力供應短缺的主要工作應該從兩個70%入手,從電力需求側和供給側同時用力。近日政府采取了及時有力的應對措施。為解決煤電企業成本上升問題,發改委出臺了電力市場價格改革的相關措施,同時增加內蒙、
山西等地的煤炭產能等。
也就是說,供給側通過鼓勵煤炭供給及提高電價,鼓勵煤電出力。當然,提高電力系統調配能力,以及保證煤炭
運輸體系順暢也同樣重要。
從需求側說,國家發改委推出了重大電價改革舉措,朝電力市場化方向邁出了關鍵一步,主要體現在對高耗能行業(重工業)電價上漲不設限。目前高耗能行業大概占了約45%的用電量,由于其對電價很敏感,如果電價漲上去,會抑制電力需求,對煤的需求也就會跟著下降,可以比較快速地使電力供需達到平衡。
目前政府針對缺電問題所采取的措施是及時有效的,下一步要看現實中
政策如何執行。以往我們看到比較多的是電價可以大幅度下降,但隨后漲價又很快。所以新的電價政策如何進一步落實,還需要進一步觀察。(作者為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