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雙碳發展對我國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2021-10-12 11:12 來源: 中咨研究 |作者: 潘小海 伍勇旭 李東

推動雙碳發展的背景和意義


(一)全球氣候環境發生變化

1. 二氧化碳濃度快速增長

近兩百多年來,人類活動促使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快速增長。工業革命以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維持在280 ppm(parts per million)左右,2015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打破地球史上維持了近250萬年的記錄,突破400 ppm。近年來,二氧化碳濃度繼續快速增長,有研究表明,20世紀50年代末期,二氧化碳濃度年均增速約為0.2 ppm;2005—2019年期間二氧化碳濃度以每年2.2 ppm的速度增長,2019年二氧化碳濃度達到415 ppm。如依此速度持續增長,預計到21世紀中葉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將達到工業革命前濃度的兩倍以上。

2. 全球地表溫度波動上升

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戈達德空間研究所(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開發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全球地表溫度分析工具(GISS Surface Temperature Analysis)。利用該工具,可以得到自1880年以來全球年平均地表氣溫的變化情況(圖1),以及全球地表溫度季節性周期變化情況(圖2)。從圖中可以觀察到,1880至1980年百余年間,全球年平均地表氣溫總體波動較小,處于溫度緩慢上漲和下降的小幅波動相繼疊加狀態。1980年之后,全球年平均地表溫度呈現明顯的波動上升趨勢,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趨勢愈發明顯。同時,2020年與工業化前相比,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已經上升了1.2 ± 0.1 ℃。

數據來源: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戈達德空間研究所。
圖1 全球年平均地表氣溫變化趨勢圖

數據來源: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戈達德空間研究所。
圖2 全球溫度季節性周期變化情況

3. 全球變暖問題愈發凸顯

近年來,科學家通過儀器觀測到的全球氣候變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變化最快的,全球變暖問題愈發凸顯。觀測資料和研究表明,全球氣候正在經歷一次以氣候變暖為主要特征的顯著變化。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數十年來持續跟蹤系統評估,基本認定工業革命以來以化石燃料大規模開發利用為代表的人類活動是當前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中對全球變暖影響最大的因素是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據世界氣象組織(WMO)研究表明,2019年全球溫室氣體存量濃度達到歷史新高,且2020年成為有記錄以來三個最暖的年份之一。

(二)世界和我國碳排放情況

1. 全球化石能源消費情況

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化石燃料是目前人類活動使用的最主要的能源消費產品,同時也是全球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貢獻者。根據2021年7月英國石油公司發布的《世界能源統計年鑒》(以下簡稱年鑒),202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費量為556.63EJ(EJ=1018焦耳),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等因素影響,與2019年相比下降4.28個百分點,為2009年以來首次出現一次能源消費負增長。2010至202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及增長率變化情況如圖3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自2012年以來,全球一次能源消費增長速率放緩,2018年增速略有增加后2019年更緩,直至2020年出現負增長。

圖3  2010-202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及增長率(單位EJ=1018焦耳)

2019和202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費情況如圖4和圖5所示。根據年鑒統計數據,2019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費量為581.5EJ,其中化石能源消費量為490.1EJ,占比約為84.3%,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202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費量為556.6EJ,其中化石能源消費量為462.8EJ,占比約為83.1%,同比下降1.2個百分點。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化石燃料消費總量逐步減少,水電、新能源等消費總量和占比逐步增長。

圖4  2019和202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費情況(單位EJ=1018焦耳)

圖5  2019和202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費比例

2.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情況

根據年鑒統計數據,2010至2020年全球由于化石能源消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情況如圖6所示。自2012年以來,全球由于化石能源消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放緩,2018年增速略有增加后2019年增速更緩,2020年出現負增長。2019年,全球由于化石能源消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343.57億噸,同比僅增長0.02%。2020年,全球由于化石能源消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322.84億噸,同比下降6.03%。從增長趨勢來看,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逐步放緩,低于近五年的平均增速1.1%。

圖6  2010-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及變化率

3. 中國化石能源消費情況

2020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為49.8億噸標準煤,比2019年增長2.2%。其中,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6.8%,比2019年下降0.9個百分點;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24.3%,比2019年上升1.0個百分點,比2016年的19.1%上升了5.2個百分點。隨著經濟社會轉向高質量發展,中國的能源消費結構正在逐步改善。

2010至2020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及增長率變化情況如圖7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2011年之后,中國一次能源消費增長率逐漸變緩,但總體快于全球一次能源消費增長率。尤其是2020年受疫情沖擊,全球一次能源消費增長率為-4.28%,但中國一次能源消費逆勢而上,增長率繼續保持正值為2.41%。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全球占比也由2010年的20.64%上升至2020年的26.13%。中國的能源消費面臨更大的調控壓力。

圖7  2010-2020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及增長率(單位EJ=1018焦耳

4. 中國二氧化碳排放情況

當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也是最大的碳排放國。2020年,中國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98.99億噸,占世界排放總量的30.66%。2010至2020年中國由于化石能源消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情況如圖8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自2011年碳排放大幅增長之后,中國的碳排放增速逐漸趨緩,2015和2016年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還有小幅減少。2020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0%。這說明技術創新和能源效率調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形勢仍然嚴峻。2010至2020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比重情況如圖9所示。2010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比重約為26.03%,2020年該比例攀升至30.66%。在碳達峰碳中和愿景目標下,中國能源結構效率調整以及碳減排工作面臨更大的壓力和挑戰。

圖8  2010-2020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及變化率

圖9  2010-2020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比重

(三)國際社會在努力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1. 締約全球氣候協定凝聚廣泛共識

為共同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國際社會已締約簽訂三個重要公約協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2年5月聯合國大會通過,1994年3月生效,終極目標是將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維持在一個穩定水平,在該水平上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的危險干擾不會發生。《京都議定書》,1997年12月制定,2005年2月生效,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巴黎協定》,2015年12月通過,2016年11月生效,長期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內,并努力將溫升幅度限制在1.5℃以內。

2. 世界各國碳中和目標進展

截至2020年底,全球有40余個國家和經濟體正式宣布了碳中和目標,包括已經實現目標、已經寫入政策文件、已經提出或完成立法程序的國家和地區,具體進展情況如表1。其中,英國2019年6月27日新修訂的《氣候變化法案》生效,成為第一個通過立法形式明確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發達國家。美國特朗普政府退出了《巴黎協定》,但新任總統拜登在上任第一天就簽署行政令讓美國重返《巴黎協定》,并計劃設定205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美國、中國、英國和日本等國家所做出的承諾表明,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共識和趨勢已經深入人心,未來各國將圍繞碳中和出臺大量支持的政策和措施。

表1 承諾實現碳中和的部分國家和地區


3. 中國向世界做出莊嚴承諾

2015年11月,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開幕式上提出,將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年12月,在氣候雄心峰會上提出,進一步提高中國國家自主貢獻力度,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 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4. 中國推動雙碳工作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1)中國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的緊迫性

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調整產業布局和能源結構需要加快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一是國家保障能源安全的戰略需要,2020年我國石油和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分別為73.5%和41.3%,能源結構性供需矛盾突出,需要盡快優化能源消費結構。二是能源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面臨嚴峻挑戰,中國人均資源能源占有量有限,生態環境相對脆弱,長期簡單粗放的發展方式已不可持續。三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訴求,近年來霧霾沙塵天氣頻發,氣候變暖趨勢明顯,極端惡劣天氣增多,推動經濟綠色低碳發展,提高發展質量,有助于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此外,部分發達國家已率先實現碳達峰,美國于2005年達到峰值57億噸,德國于1979年達到峰值11億噸,整個歐洲也于1979年達到峰值34.4億噸。

(2)中國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的必要性

為提升發展質量,彰顯大國責任,保護生態環境,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須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從國際層面來看,積極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符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理念,充分體現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和擔當。中國當前已是碳排放第一大國,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有重要的積極貢獻。從國內層面來看,積極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有利于加快創新驅動提高發展質量,有利于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和產業迭代升級,有助于實現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望,有助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