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碳達峰與碳中和,我們應該怎樣認識?實現“雙碳”目標,我們的優勢和挑戰是什么?
張軍濤:首先我們對碳達峰與
碳中和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了解它們的涵義,碳達峰是指單位主體的
碳排放在由升轉降并達到平穩期的過程中,碳排放的最高點即碳峰值。大多數發達國家已經實現碳達峰,碳排放進入下降通道,我國目前尚未達峰。碳中和是指人為排放源與通過植樹造林、
節能減排、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等人為吸收匯達到平衡。碳中和可分狹義和廣義,狹義是指二氧化碳排放,廣義也可指全部溫室氣體排放。碳中和目標可以設在全球、國家、城市、企業活動等不同層面。
在一段時期內,我國在環境治理、應對氣候變化中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中國方案。但同時,我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碳排放基數大、減排時間緊、制約因素較多,經濟對能源依賴度高,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外部環境嚴峻復雜,有關應對氣候變化的理論認知、
政策法規、手段舉措等還有欠缺、存在短板。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碳排放量仍將繼續增長,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依然面臨巨大挑戰。
但另一方面,我們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有自身的優勢。一是我國體制機制優勢,有生態文明思想指導,有“雙碳”這一明確的目標,全國上下團結一心,貫徹執行效率高、效力強。二是非化石能源優勢,建黨百年,我們非化石能源規模取得飛躍式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2020年,全國全口徑非化石能源發電量2.58萬億千瓦時,占全國全口徑發電量的比重為33.9%;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全口徑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合計9.8億千瓦,占總發電裝機容量的44.8%。在“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的指引下,我國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非化石能源的發展、壯大、替代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三是我國裝備制造能力優勢,我國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裝備制造能力世界領先,為能源結構調整轉型提供了強大的實施基礎。四是科技創新能力正在明顯增強,我國正在從世界工廠、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智造、創造的重要園地,很多領域的科技水平從原來的模仿、追隨變成并跑甚至領跑,將來也會有更多的成果源源不斷地產生,尤其在新能源、電子信息、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領域,我們發展得很快。這樣可以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足夠的戰略縱深,也為節能降碳提供了更多的技術選擇。五是后發優勢,我們可以學習借鑒其他已經實現碳達峰甚至碳中和國家的好的經驗和做法,不斷優化自己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