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應對貿易碳逆差的策略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歐盟CBAM為代表的“碳關稅”機制落地,表明以氣候變化為主題的新國際貿易體系和產業競爭格局正在加速形成,給我國可持續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帶來新的挑戰。為積極應對更趨復雜的貿易爭端并促進“雙碳”目標順利實現,我國對外貿易中的碳逆差
問題應引起足夠重視。建議國家在
政策制定中在以下五方面作出充分應對:
一是持續強化綠色低碳技術自主創新。資源能源減量增效等綠色技術手段對降低
碳排放強度的貢獻率可達到1/3。要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加強綠色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發展,推動支柱產業領域的綠色低碳技術實現突破。加快部署減污降碳、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綠色智慧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基于
電力和氫能的低碳
化工、基于原料替代的低碳
水泥、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具有推廣前景的低碳零碳負碳技術。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時,要形成推動全產業鏈及產業體系協同深度碳
減排的技術創新體系,為實現長期低碳發展轉型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政策環境和
市場環境。
二是推動產業體系升級和產品結構調整。結構性調整對降低碳排放強度的貢獻率約為2/3。在經濟新常態下,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通過出口環境稅以及產品和行業準出制度等手段限制高碳、低附加值產品無序出口。改造提升
鋼鐵、
有色、
石化、化工、
建材等傳統產業,通過自主創新、外部引進、技術外溢等渠道推動傳統制造業產品的高端化和綠色化,打造新的競爭優勢。依托現有產業鏈配套能力和工業體系完備的優勢,快速發展低碳產業集群,擴大低碳產品和服務貿易比重。
三是建立完善全國碳
排放權交易市場。要加快推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完善,以市場機制和政府規制性措施相結合,使之成為對沖和反制發達國家綠色貿易壁壘的有效制度工具。今年7月首先在電力行業啟動了全國
碳市場上線交易,并逐步覆蓋鋼鐵、石化、化工、建材、
造紙、有色、
航空等重點碳排放行業。要進一步擴充碳市場覆蓋行業范圍,豐富交易品種和方式,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逐步完善碳定價機制。此外,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國際協調因素,有效抵御發達國家碳邊境調節機制的負面影響。
四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2019年,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7.8%,連續6年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要確保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進而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同時,要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建設高水平開放平臺、促進內外貿一體化,支持企業融入全球供應鏈、提高跨國經營能力和水平,更好地發揮外貿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暢通全球經濟大循環的關鍵樞紐和主渠道作用。
五是加強國際和區域合作。既要加強與發達國家的交流和協商,推進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建設,積極爭取制定國際貿易中的碳排放標準和規則的主動權。更要抓住“一帶一路”倡議、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區域合作發展的戰略機遇,優化區域產業鏈分工布局,推動上下游產業鏈和關聯產業協同發展,共同走上低碳經濟發展道路。要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互補性貿易,通過綠色投融資和綠色技術貿易等方式,加強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挑戰與機遇并存。堅持以上五措并舉有助于打造綠色貿易體系、培育綠色競爭優勢,并快速拉平我國的貿易碳逆差,助力我國“雙碳”目標如期甚至提前實現。同時,也為完善全球綠色治理、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作出中國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