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來說,一方面,中國仍處在工業化進程中,未來發展有更大能源需求。另一方面,雖然當前煤炭消費占比已降至56%左右,但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沒有根本改變,使得中國降碳難度高于那些以油氣為主的國家。同時,中國承諾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僅約發達國家的一半,更加劇了難度。對此,馬愛民直言,“中國必須走高質量發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道路?!?/div>
馬愛民強調,要將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實現經濟發展和碳排放的脫鉤;要實現較低的碳排放峰值,穩定持續地減少碳排放。在達峰前,要逐步降低碳排放增長速度,在達峰后,應避免過長的平臺期和過多、過大的“振蕩”?!皩崿F雙碳目標關鍵在能源領域,要建設以非化石能源為基礎、
電力為主體的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實現能源電氣化、電力脫碳化?!?/div>
北京化工大學副校長雷涯鄰圍繞化工行業提出看法,表示當前中國化工行業面臨較大挑戰,化工和金屬冶煉行業作為碳排放大戶,兩個行業合計占中國碳排放總量比例超過20%。對于化工行業碳中和發展路徑來說,應調整技術路線,實現全產業鏈的碳排放強度下降,采取循環經濟模式,提高固廢循環利用率;此外,進一步加大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在
石化領域的升級利用也至關重要。
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董鎖成看來,雙碳
問題是以能源為主的系統性問題,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涉及經濟社會諸多方面,如
節能環保、工業、建筑、
交通、社會消費等。處理雙碳問題由近及遠重點是“
節能減排”“調整能源結構”“發展碳技術與碳
市場”。
他繼續說,在減排方面,具體涉及供給側和需求側兩大部分,供給側將以電力系統為核心,推動能源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需求側將以工業為重點,多措并舉,包括產業結構調整、節能、材料循環利用、使用低排放原料等。在減少排放的同時,加強二氧化碳的吸收、捕集、利用等碳技術以及發展
碳市場等方面也應逐步得到更為積極的探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