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成本提高短期對企業有陣痛,但也不要被企業可能放大的情緒所影響
中國承諾實現從碳達峰到
碳中和的之間僅有大約30年時間,遠遠短于發達國家所用時間,而且中國的絕對排放量是沒有任何國家可比的。無論
減排的速度還是力度,達峰后中國年減排將遠超發達國家。中國承諾時間恰逢邁入“十四五”規劃期,這時作出承諾在做“十四五”規劃和更長期發展規劃時可充分地把這個約束考慮進去。地方和企業是是實現“雙碳”目標的責任方和主體,及早把這個信號傳達給地方和企業,可讓他們在經濟、投資、技術、環境等方方面面有一個比較長期的綜合考慮,早作為早主動,達峰峰值低而且早,后期減排壓力就小、回旋余地就大、可能的影響和損失也越低。
制造業的
碳排放量較高,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大制造業大國,碳成本的增加難免會有影響中國制造國際競爭力的顧慮。對企業來講,碳成本增加短期肯定有一些陣痛。但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促進企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
節能減排的機會。判斷和把握節奏至關重要,要避免采取超出目前發展階段不切實際的運動式“減碳”的過度行動。
政府出臺
政策既不能忽略企業可能的短期陣痛,但也不要被企業可能放大的情緒所影響。客觀上企業都有放大環境政策影響其產能和就業的意愿,這在歐盟實施環境稅收改革和碳排放交易和美國實施SO2交易時,影響的企業表現的淋漓盡致,但實際的影響遠遠小于企業聲稱的。其實,環境成本、碳成本只是影響國際競爭力和產業鏈轉移的部分因素,營商環境、
市場大小、生產要素成本、匯率等等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甚至影響更重要,這也就是為什么大量實證研究并沒有太多支持“逐底競爭”的。另外,碳成本提高影響制造業發展的觀點忽略了全球都在行動這樣一個現實。因為氣候變化是全球
問題,到目前為止全球大約140國家都承諾了碳中和目標,為此這些國家都有不同程度的碳成本增加。因為大家都在做,都在為此付出,而不是像以前只是一小部分國家在做,因此每個國家的相對競爭優勢跟以前也許差異不大。歐洲、美國等國家可能碳成本增長的更多,中國可能還會因為技術進步快提高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