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論壇中,實現了一個所謂的零碳排放平臺
主持人:本次
論壇中,實現了一個所謂的零
碳排放平臺,怎么實現零碳排放?就是在綜合評估我們與會人員的碳消費基礎上,我們在
寧夏購買了208棵樹,我們把它種下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碳消費,碳消費這邊有排放,那邊有一些中和的工作,您對我們這個動作怎么評價?這種行為能不能對于減碳或者是
碳中和有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
周晉峰:本次會議實行的碳中和策略是非常了不起的,它有幾大意義。
第一,他使得我們真正地踐行每一個活動,每一個人都行動起來,才能夠實現總的碳中和,所以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實踐。
第二是它的傳播意義,這個會議它倡導了每一個人、每一個活動、每一個機構、每一個單位的碳中和,這是實實在在的落實時間表、路線圖和施工圖的舉措,它的宣傳意義非常大。我們與會的人在線上參會的以及之后研究看到這個會議的人,都會意識到今天人類面臨的挑戰和危機。
第三,在科學計算實踐方面這也是一個非常積極有效的嘗試,種樹就是讓自然力量參與到碳中和的工作中來。寧夏地域寬廣,而且種樹要比在
廣西難,因此從這個工作運行中還有很多科學的
問題值得去探索,去思考。會上我講到,種“
碳匯林”,選什么樹,怎么種,會議中一定會引起這樣的討論。比如樹林從新生開始到衰老各個階段生長速度不同,中間一定有一個固碳能力最優的階段,而且樹林里有動物、有昆蟲,很多人覺得昆蟲是病蟲害,其實不是的,如果是工業林,它們多數是有害的,如果要把它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一個碳匯林,它們就像我剛才講到的有大象的樹林一樣,是有利于固碳的。
在工業文明時代,我們常常是站在人的立場上去思考,但是今天我們要站在生態和人類棲息地的角度去思考,我們要的是固碳、要的是生態、要的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我們現在國家有非常有效的科學
政策,一段時間禁漁,一段時間禁伐,現在很多樹你可以種不可以砍。但是在自然領域中,未來我們要研究森林的管理,如果砍一些樹,就會增加森林生態系統中空間流動性,它的固碳能力會增加,這是很多人想不到的,這樣的話就包括生物多樣性和固碳功能協同增效。所以廣西有條件引領,有條件進行開創性的研究,有條件嘗試為我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取得更大的成績。
今天,我想建議以后南寧的會議可以把RCEP也拉進來。我們可以共同來討論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如何進行生態文明建設,來討論“雙碳”目標和生物多樣性目標的協同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