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回收新技術投資成本
“隨著經濟的發展,未來人將比現代人更富裕;現代人對于
減排的投資是將現代人的財富轉移給未來人。將窮人的財富向富人轉移,會加劇代際社會不公平。”郭伯威說。
根據估算,中國2050年人均GDP將是2020年的2.3倍,而英、美兩國則分別為1.6和1.5倍,中國經濟增長更快,但消費者對高能源價格的承受力更低。中國的恩格爾系數為28.2%,英國為10.6%,美國為9.7%,以漲電價為例,英美國家中,電費在居民支出里所占的比重小于中國,因此其居民對漲價的承受能力相較中國也更高。
郭伯威指出,中國的代際不平等
問題較為突出,現階段不適合過于激進的減排
政策。實現
碳中和要重點解決好經濟增長與
碳排放之間的矛盾以及代際社會公平性矛盾。
他進一步分析,經濟總量與碳排放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即隨著經濟的發展,碳排放總量逐漸降低,技術進步、能源效率提升、產業結構調整、人力資本提升、經濟集聚,是經濟發展的附加紅利,將降低減排成本。這意味著即使現在不采取過于激進的政策,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中國的年均碳排放量也將達峰。
“要把更多減排任務留到后期。”郭伯威說,以2020年的物價水平來看,若能夠保證代際公平,預計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減排總成本僅為8-16萬億人民幣,約占2020年-2060年累計GDP總量的0.2%-0.4%。
中國價格協會能源和供水專委會秘書長、國中綠電(蘇州)碳中和研究院院長侯守禮透露,在和一些園區企業交流過程中發現,大家都非常關心實現“雙碳”目標需要增加多少成本、投資如何回收等問題。
侯守禮指出,要選擇更加有利于實現
碳減排的技術,引進新技術而增加的投資應通過節約電費等途徑回收成本,以此解決投資收益的問題。
具體到
電力行業,呂棟指出,電力系統正在從火電靈活性改造,發展分布式光伏,加快抽水蓄能建設,提升電網智能化水平等多個方面綜合發力。目前來看,低成本措施窮盡后,也要推進一些高成本措施。減碳投資及成本會帶來一定漲價壓力,但遠期來看,如果能夠較大幅度降低光伏和儲能成本,系統成本有望得到較好控制。
侯守禮建議,在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電力系統過程當中,先期成本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而這可以通過后期
節能降耗減碳實現收益。“一方面,需求側電價機制應進一步靈活起來,拉大價差,完善電價結構,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另一方面,碳
市場、用能權市場等要和電力市場實現聯動,節能降耗和降低碳排放的收益應當顯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