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碳達峰、
碳中和對中國的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2021年3月15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提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意味著我國更加堅定地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產業轉型和升級,走上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路徑,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天津大學馬寅初經濟學院創院院長張中祥認為,由于中國承諾實現的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所需時間遠遠短于發達國家,中國經濟和能源結構需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低碳化無碳化深度調整,壓實地方和行業主體責任,推進各地區、各行業有序達峰。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要巨量投資,迫切需要加快推進綠色金融和全國
碳排放交易
市場建設,引導資源合理配置,撬動資源向綠色低碳項目傾斜,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同時,中國與國際社會應加強對話與協調,推進碳中和進程中的國際合作,盡快制定出能被廣泛接受的
政策指南,避免單方面采取措施可能帶來的沖突。
核心觀點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需要從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的高度不斷努力:
一方面,推動中國經濟和能源結構深度調整,完善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推動經濟結構低碳轉型,推動能源結構向低碳化無碳化作出深度調整,建立低碳發展的體制機制;以綠色金融為政策抓手,引導資源合理配置,撬動金融資源向低碳綠色項目傾斜;持續推進全國
碳市場建設,發揮碳市場的定價作用。
另一方面,加快推進“碳中和”進程中的國際合作。世界各國應進一步制定詳細計劃,設計相應的行動框架,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碳中和國際合作體系,確保世界各國在自身和全球整體兩個層面盡快實現“碳中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