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
市場開市即將滿月,自7月16日至8月13日,共計21個交易日,價格總體運行區間在50至60元之間,其中有19個交易日的收盤價在51至56元之間。總成交量6518832噸(含大宗交易),換手率0.1%(發電行業兩年預發配額約63億噸)。其中后20個交易日交易總和約等于首日交易量的60%,且周交易量呈下降趨勢。
目前的碳價是高還是低?恐怕目前是眾說紛紜。相比較于此前“7+1”的區域試點
碳市場,目前的全國碳市場價格達到試點碳市場均價的翻倍。相比較于實際的
減排成本,目前碳價還只是零頭。但碳價真的越高越好么?
碳價肯定不能太低,碳價太低了,參與的企業不會有減排的動力。如果碳價過高,超出了現有的經濟承受能力,也是傷害極大。以發電企業為例,在企業層面,影響參與碳市場收益水平的核心是配額盈缺,而影響配額盈缺的主要因素有機組優劣、燃料、產品構成(電、熱、壓縮空氣)、運行管理水平以及機組負荷等。對于參與企業而言,能控制的僅僅是運行管理水平,而這個所占的比例是很低的。也就是說,作為發電企業而言,可改善的空間是有的,但有限。要減排,要么換機組,要么關停不用,其減排成本不言而喻,顯然遠高于碳價。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大型煤電機組和小型燃煤熱電機組都會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淘汰落后是碳市場目前階段的一個主要目標,因此碳價始終不可能達到減排成本。
在目前,碳價恐怕還尚未達到價格發現的作用,金融屬性也還為期尚遠。尤其是還尚有500家左右的發電企業尚未辦理好交易的資金賬戶,市場交投清淡,價格共識尚需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