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國社科院參照驅動力-狀態-響應(Driving Force-State-Response,DSR)模型公布我國第一個低碳城市評估標準體系,該體系以低碳經濟發展為驅動因素,低碳發展為狀態,低碳發展的
政策作為響應,形成驅動力-狀態-響應模式,建立低碳產出、低碳消費、低碳資源和低碳政策4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的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衡量指標體系。楊艷芳等建立起以低碳城市為目標層的
北京市低碳城市發展評價體系,確定了低碳生產、低碳消費、低碳環境、低碳城市規劃4個準則層的權重,結果表明2004年和2009年北京市分別得分67分和83分,出現逐年遞增的向好趨勢。Zhou等選取了全球范圍內36個城市,使用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響應(Driving-Forces-Pressure-State-Impact- Response,DPSIR)模型對低碳城市建設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雖然美國的一些低碳計劃在評估中獲得了較高的分數,但溫室氣體排放量卻高于本次研究的許多國家,歐盟國家則是通過
節能戰略政策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而我國要實現國家低碳城市發展的目標,還需要完善政府政策制度和公共認知。張麗君等采用DPSIR分析模型,建立涵蓋27個指標評價的低碳城市評價體系,結果表明全國288個地級以上城市總體處于相對高碳水平,低碳城市具有東中西“梯度化”分異的區域特點。杜棟等提出了基于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的投入-產出評價體系,將資金、政策、技術視為投入指標,選取總體、生產和生活產出三部分為產出,投入類指標反映低碳城市的努力程度,產出類指標反映低碳城市的建設水平,該模型不僅有清晰的輸入-輸出關系,不用主觀定權,改善以往評價體系忽略了投入-產出關系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