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8日,
北京市
碳排放權交易
市場正式開市交易。目前已順利完成第一個年度的碳
排放權履約工作,基本建成了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試點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建設總體成效
第一,市場交易日趨活躍,量價走勢穩中有升。
自2013年11月28日開市以來,截至2014年9月22日,北京市
碳市場共成交676筆,累計成交量約204.8萬噸,累計成交額突破億元。其中,線上公開交易共成交650筆,成交量97.6萬噸,成交額5875.7萬元,成交均價60.23元/噸;協議轉讓共成交26筆,成交量107.2萬噸,成交額4254.4萬元。在市場配額總量較少的情況下,市場累計成交量和成交額位居7個試點前列。北京市
碳交易價格從開市初的50元/噸逐步波動式上漲,最高時達到80元/噸。價格波動始終處于合理區間,客觀反映了市場供求關系總體穩定,供需基本平衡。
第二,市場體系基本建成,首個履約期順利收官。
北京市建成了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填報系統、注冊登記系統和電子交易平臺系統。碳排放數據報送、
第三方核查、排放配額核定與發放、配額交易和清算(履約)等五個環節的碳交易流程實現了一個履約期的閉環運行。根據排放單位上報的2009年-2012年碳排放報告,經第三方核查后,415家企業(單位)納入2013年度重點排放單位,需履行強制
減排責任,重點排放單位主動履約率達到97.1%。對未按規定履約的12家單位開展了碳交易執法。首個履約期的實踐表明,本市已初步建成了履約主體明確、規則清晰、監管到位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通過建立碳排放總量控制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促進重點排放單位提高了節能減碳意識,增強了節能低碳工作的主動性,拓寬了企業履行節能減碳責任的途徑。280余家企業通過開展能源審計、加強能源管控、實施節能技改、推進清潔生產等措施,切實減少了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并通過市場交易獲得了減排收益。經初步測算,通過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全市重點排放單位
碳減排綜合成本平均降低了2.5%左右。初步核算,2013年,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總量同比下降了4.5%左右。北京市2013年萬元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了6.69%,超額完成了2.5%的年度目標,利用市場手段推動節能減碳的效果初步顯現。
第四,市場中介培育發展,催生新興服務業態。
北京市公開遴選備案了19家
核查機構和210名
核查員。深入推進試點交易企業、中介咨詢及核查機構、綠色金融機構三大聯盟建設。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帶動了一批低碳咨詢服務、第三方核查咨詢業務的發展,培養了一批核查、咨詢等專業人才。通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有力助推了合同能源管理、節能改造、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等項目的實施,促進了節能低碳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培育了一批從事碳資產、碳投資、
碳金融等新興企業,促進了節能低碳環保產業發展。
北京市在碳市場籌建之初,就科學編制了試點實施方案,率先提出了在控制碳排放總量前提下,對不同行業實行絕對總量和相對強度控制相結合、既抓直接排放又抓間接排放的碳排放權管控機制。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發布了《關于北京市在嚴格控制碳排放總量前提下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決定》,確立了碳排放總量控制、配額管理、碳排放權交易、碳排放報告和第三方核查等5項基本制度。北京市政府發布了《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會同北京市有關部門制定出臺了配額核定方法、核查機構管理辦法、交易規則及配套細則、場外交易實施細則、公開市場操作管理辦法、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的規定、碳排放權抵消管理辦法等10多項配套政策文件,形成了“1+1+N”較為系統完善的法規政策體系,為順利推進試點建設和碳市場健康有序運行提供了法規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