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在威尼斯G20財長會會場外,人們在橋上擺放孩子們的鞋,警示氣候變化危機
“碳干涉”,一般指國際關系行為體試圖定義
碳中和的責任分工與行動標準,并據(jù)此對他國的政治決策、產業(yè)行動實施單邊干預。
一份經歷近20年談判達成的協(xié)議,因為所謂“條款中缺乏對氣候變化和環(huán)境保護的尊重”,前景渺茫。
兩年前,一場發(fā)生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雨林的大火,猶如一只偶爾扇動幾下翅膀的蝴蝶,引發(fā)了歐洲和南美大陸的一場輿論龍卷風,也將談了近20年的《歐盟與南方共同
市場自由貿易協(xié)定》推向了未知的命運。2020年10月,歐洲議會以345票贊成、295票反對通過了一項不具法律效力的修正案,要求歐盟委員會就修改貿易協(xié)定內容一事與南方共同市場(下簡稱南共市)重新談判。
這背后隱含著幾個核心
問題:亞馬孫雨林的保護是一國內政,還是一個有關碳
減排的國際議題?一個國家的
碳減排議題,外國有沒有權力干涉?
近年來,發(fā)達國家借助“碳”概念對他國進行內政干涉的案例屢見不鮮。一些學者提出的“碳干涉”,已成為國際關系領域的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