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資源高效加工轉化、廢棄物再資源化等方面提升空間大
在金涌看來,實現
碳中和還需重視循環經濟,達到“節流”與“開源”并重。
循環經濟的典型特征是“以少產多”,即物盡其用、綜合利用、循環利用,以更少的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排放,獲得更多、更高附加值和更具可持續性的產品和服務。“能量不可循環,但材料可以再利用,本質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金涌表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給予循環經濟新的要求。
統計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主要資源產出率提高26%左右,這是反映經濟系統資源利用效率水平的綜合性指標。在此基礎上,國家發改委印發的《“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提出,2025年主要資源產出率較2020年提高約20%的目標。“按可比口徑計算,我國資源產出率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一是結構性原因,我國仍處于大量消耗資源的快速城鎮化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階段,而發達國家已邁過這個時期。二是技術性原因,我國在原生資源高效加工轉化、廢棄物再資源化等方面的技術和管理水平還有較大提升空間。”金涌稱。
金涌建議,除了重視技術原始創新,發展循環經濟還需加強資源利用效率監測和評估,提升統計數據對循環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并以此作為督促和引導各領域開展循環經濟工作的“指示器”和“風向標”。由于物質資源社會代謝過程的復雜性,完成這項任務需要統計部門和不同行業、領域相關主體付出更多努力。
“為減少能源消耗,聯合國環境署早已提出全民參與理念。比如,洗完衣服不甩干,而是自然晾干,每人每天可少排碳2.3千克;每少用1立方米天然氣,可減少2.1千克
碳排放;每節約1立方米的水,可減少約0.2千克碳排放。”金涌表示,低碳環保離不開全民參與,很多生活細節的改變均有助于二氧化碳
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