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時間,遠少于發達國家50年至70年的過渡期。這意味著,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將在短時間內完成全球最大的碳排放降幅。這無疑是巨大挑戰
為了如期實現“雙碳”目標,中央多次強調要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地方政府、各行各業也積極響應。要打好這場硬仗,必須實實在在地把“減碳”任務落到實處。但眼下,部分地區卻出現了運動式“減碳”的苗頭。
啥是運動式“減碳”?簡單來說,就是把“減碳”當作短期內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通過發起轟轟烈烈的“運動”來落實目標,而不是用循序漸進的方式推進。這種“減碳”通常有兩種傾向:一種是用力過猛,超出當前發展階段,制定不切實際的行動方案;一種是用力不夠,口號喊得響亮、聲勢造得熱烈,卻不見實效。
例如,有的地方還沒協調好能源安全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就片面強調打造零碳社區、大搞零碳計劃,甚至為超前追求“零排放”,將有關企業“一刀切”地全部關停。這種做法看起來力度很大,實際上缺乏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在這種心態驅使下,一些地方政府往往見到高耗能企業就如臨大敵,而對打著低碳旗號的項目又不顧實際地開綠燈。比如,筆者在調研中發現,有的地方只想著讓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大干快上,忽視了電網系統有限的調峰能力,導致“棄風”“棄光”等
問題加劇;有的流域以發展清潔能源為名,不加限制地低水平建設“小水電”,對生物多樣性保護造成不利影響。
一些地方表面上高喊碳達峰、
碳中和口號,背地里卻對“兩高”項目來者不拒,甚至想搶在碳達峰之前把“兩高”產業發展起來,沖一波GDP。近期,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就發現,一些地方存在盲目上馬“兩高”項目的沖動,有“大上、快上、搶上、亂上”的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