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碳監測?為什么要開展碳監測?
“隨著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逐年攀升,導致全球范圍內的氣候變暖,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掌握溫室氣體濃度水平及其變化趨勢很有必要。另一方面,為應對氣候變化,包括我國在內的多國政府制定了溫室氣體
減排政策和目標。為評估政策有效性,國際上構建了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核算體系,而碳監測是輔助核算體系的重要支撐。”工作組負責環境濃度監測的成員孫康告訴記者。
碳監測是指通過綜合觀測、數值模擬、統計分析等手段,獲取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環境中濃度、生態系統
碳匯以及對生態系統影響等碳源匯狀況及其變化趨勢信息,以服務于應對氣候變化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過程。主要監測對象為《京都議定書》和《多哈修正案》中規定控制的7種人為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化碳(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
從源匯角度看,碳監測獲取的基礎信息包括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環境中濃度和碳匯狀況等三個方面的數據。“排放是源頭,是‘加’的過程,碳匯是消解,是‘減’的過程,而環境中濃度可以理解為加減后的存量。”孫康向記者解釋。
通過碳監測,服務國內減排控制,支持督促各層級落實減污降碳、源頭治理要求;服務國際履約,支持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和國際談判;主動適應氣候變化需求,加強氣候變暖對我國承受力脆弱地區影響的觀測和評估等。
國際通用指南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核算方法報告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和吸收量,那怎樣理解碳核算和碳監測之間的關系?孫康介紹,“簡單來說,前者主要是基于活動水平和排放因子的乘積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后者是結合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監測數據和同化反演模式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監測可以推動完善核算體系,支撐排放因子本地化更新,也可以對核算結果進行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