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
北京7月20日 - 穆迪最新發布行業深度研究報告稱,中國已承諾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這將促使中國在未來十年提高全國能源效率,但各省份實施碳轉型的速度將不均衡,北部省份面臨信用風險。
河北和
遼寧等北部工業大省將可能更難實現這些目標。
報告稱,雖然大部分省級地方政府已將碳
減排納入工作計劃和2021-25年五年規劃,但很多地方尚未制定具體的目標。報告認為原有高碳行業或煤炭開采業務規模較大,且財政和國企實力較弱的省份將最難承擔碳轉型的成本。
決策部門將制定各省年度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目標。根據媒體報導的一份國家能源局
政策草案,除
西藏外,其他所有省份都將收到從現在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
電力消納責任權重的年度目標。草案要求所有省份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至少達到40%,不過考慮到各地當前的能源結構,其實施步伐有所不同。河北和遼寧等北部工業大省將可能更難實現這些目標。
報告提到,迄今為止只有少數省份發布了詳細的碳轉型計劃。最詳細的碳轉型計劃來自更發達、能源效率較高的省份。例如,
浙江計劃提高太陽能發電和風電裝機容量,將非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從2019年的20%提高到2025年的24%。
“只有少數省份明確了碳達峰時間,關于實現這一目標的政策公布更是寥寥無幾。一些地方政府仍在增加煤電裝機容量,這也令地方碳轉型形勢復雜化。”報告稱。
化石燃料敞口較大的
碳排放大省轉型將更為困難。隨著部分不可再生能源投資成為廢棄資產,相關省份的長期債務和或有負債負擔可能會加大。最容易受到沖擊的省份可能是
內蒙古、
陜西和
山西等產煤大省,這些省份生產的煤炭目前大多銷往國內其他地區,并且其財政狀況較弱。未從化石燃料供應鏈中成功轉型的地方國企將更加依賴地方政府支持,其資金狀況可能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完)
發稿 沈燕;審校 楊淑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