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場倒逼社會經濟向綠色節能轉型
全國碳
市場開市后,統一的平臺能夠進一步規范
碳排放權交易,激發市場活力。過去在地方試點時,由于各地制定的
政策以及經濟發展情況不同,一些試點區域的碳
排放權交易受限,并且存在價格不統一等現象。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后,這些
問題都將迎刃而解。未來隨著覆蓋行業范圍擴大,配額趨緊,碳價上漲,高排放企業的生存空間進一步被壓縮將倒逼經濟轉型。
我國是生產制造大國,工業規模大,碳排放強度高。碳排放的總量控制最終會落實到每一個生產與消費的經濟活動微觀主體。實現微觀主體的減量排放目標,離不開一系列政策,包括盡快確定最大的碳排放增長時間表、發放碳排放許可證、制定碳核查標準等多種約束性機制。短期來看,經濟活動或許會面臨成本上升問題,只有通過技術進步和強化能源管理才能使邊際單位
減排成本增加的趨勢得以緩和。
全國
碳市場建立后,國家對碳市場的管控從單純的行政手段轉為市場機制,用較低成本推動企業轉型升級。企業必須改變已有先生產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方式,將污染預防、
碳減排和能效提升貫穿生產過程之中,以清潔生產和污染預防降低碳達峰的環境成本和風險,降低企業的合規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雙碳”目標戰略會倒逼經濟社會從資源依賴走向技術依賴,實現高質量發展。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企業將會優先選擇綠色先進技術,在生產中盡量減少碳排放量。綠色工藝先進、管理精益的企業,在未來的競爭中將具備更多優勢,碳資產或轉變為企業的正向收入。
當企業碳減排的數量超過政府發放碳排放指標時,
碳交易促進企業通過二級市場買賣,減碳的環境效益可以轉化為企業的經濟效益,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另外,補貼、稅收優惠等手段均可彌補企業碳減排的環境成本,提升企業持續碳減排的積極性。碳排放量超標的企業,雖然能花錢購買額度“續命”,但若不在技術改造以及運用新能源上下功夫,最終難以避免轉型升級或關停淘汰的命運。
碳減排也將影響到消費領域的各個方面,實現消費模式的變革,倒逼生產領域進行減排。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中,人們應做到綠色購買和綠色使用方式,及時關閉電腦、自備購物袋、多種一棵樹、注意綠色出行、減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生活垃圾有效分類等,不僅可以提高資源化水平,也會大大減少焚燒垃圾的量,從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建筑、出行碳排放強度占比大,應加速電動車替代減少汽油車的碳排放,應推廣普及新能源汽車減少消費出行的能源碳排放。消費領域的碳排放減少涉及消費領域的方方面面。綠色轉型發展也將創造新的需求、催生新的產業,
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等綠色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傳統行業的升級也將催生新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