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快納入更多的控排行業和金融投資者”
不過,多位業界人士同時指出,當前中國碳
市場還存在明顯的不足。
徐晉濤對試點地區做過一定的跟蹤研究,在他看來,
北京、湖北、
深圳等試點目前做得比較好,有一定的交易量、交易價格也顯著。整體看試點地區,存在的一個明顯
問題是交易活躍度和履約核查期相關性很大。“臨近履約截止日期的時候,交易數量和價格就上來了,履約完成后,成交量和成交價格就又下去了,總體給人感覺像是應付差事。”
而從碳價上看,由于地方試點的
碳排放免費配額較多,市場整體上供大于求,使得
碳交易較為冷清,碳價格較低。據了解,中國的碳交易地方試點交易均價約為23.5元/噸,而歐盟
碳市場交易價格已突破50歐元/噸。
此外,雖然部分試點推出了包括碳
衍生品的
碳金融產品,但市場交易規模很小,當前碳市場的金融化程度不高是業界的另一個共識。
陳詩一介紹,在碳交易市場建設中,碳交易市場和碳金融市場是實現碳
減排的兩個重要市場,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一般來說,只有碳交易市場發展到一定的水平和規模,培育足夠數量的合格市場主體,建立起健全的風險管控機制后,碳金融市場才可能得到有效發展。其次,碳金融市場是成熟碳市場的主體部分,碳金融市場的發展能提高碳交易市場的有效性。
“現在的碳市場不是一個成熟的碳市場,更談不上是金融市場,可以說是‘半拉子’市場,或者說是比較初期的市場。目前試點地區主要以現貨交易為主,銀行這樣的金融投資者非常少,這導致市場的流動性很不活躍,交易規模也很小。”陳詩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