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全國的碳
市場要進行完善,要盡快納入更多的行業,也要納入更多的機構投資者。
7月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決定,在試點基礎上,于今年7月擇時啟動發電行業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下一步還將穩步擴大行業覆蓋范圍,以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將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推出支持碳
減排的措施。而在此前的6月22日,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已發布公告,首次明確了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場所、交易方式、交易時段、交易賬戶以及其他事項。
從2011年開始,國內有8省市開展了
碳市場的試點,已經進行試點的碳市場取得了哪些成效,還存在哪些不足?中國實現雙碳目標,要依靠碳市場還是碳稅?新京報圍繞這些
問題采訪了
安徽大學常務副校長、復旦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詩一,北大國發院副院長、北大環境與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徐晉濤。
陳詩一認為,8個試點碳市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年8個試點地區的平均履約率達到了90%以上,相關聯的產業也得到了一定的培育和發展。不過,徐晉濤認為,試點地區存在的一個明顯問題是交易活躍度和履約核查期相關性很大。此外,在他們看來,當前的碳市場還不是一個成熟的市場,碳市場的金融化程度也不高。“未來全國的碳市場要進行完善,要盡快納入更多的行業,也要納入更多的機構投資者。”陳詩一說。
在碳市場建設加快推進的同時,呼吁中國推出碳稅的聲音也不斷出現。在陳詩一、徐晉濤看來,在內外部環境下,中國未來有可能推出碳稅。
碳市場和碳稅都是市場化的減排手段,在陳詩一看來,在中國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這兩個雙碳目標的過程中,要更多依靠這兩個市場化手段來實現減排目標,但同時政府也要有所為,通過財政、產業
政策等手段吸引社會多元主體的參與,幫助企業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