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標下碳中和債券熱度上升,金融機構發力綠債市場的現狀及前景?
鐘正生:2016年8月人民銀行、財政部等七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后,國內綠色債券
市場逐步成型。但綠色債券的規模仍偏低,未能很好滿足綠色轉型中的直接融資需求。從存量看,2020年末綠色債券存量8775億元,雖位居世界第二,但僅占中國債券余額的0.8%。從增量看,2018年到2020年的新增綠色融資中,綠色債券占比7%,遠低于這三年剔除政府債券口徑新增社融中企業債券的占比16%。
目前國內金融機構對綠色債券的關注度較高,但由于綠色項目正外部性強,而且這種外部性通常不能得到有效補償,導致綠色項目的回報率一般偏低、回報周期長,部分金融機構參與綠色債券投資時比較謹慎。
碳達峰
碳中和“30.60”目標下,綠色金融大有可為,綠色債券等融資渠道有很大的增長空間。為推動綠色債券更好發展,應盡快完善相關
政策。
一是,盡快統一國內綠色金融的標準,提高和國際標準的兼容性。目前,國內綠色金融屬于多頭監管,不同監管機構發布的準則不盡相同。統一相關標準能夠減少企業和金融機構在實操層面的不必要困擾。而在金融開放的大背景下,增強與國際標準的兼容性,可以提高外資參與中國綠色債券的積極性。
二是,強化信息披露。綠色金融受政策支持,避免一些項目“洗綠”和“漂綠”的關鍵在于,加強相關信息的披露。應針對綠色債券發行企業等需要公開披露信息的主體,逐步構建起統一的信息披露體系,所披露的指標要明確和可量化,而且要有一定的覆蓋面,能讓投資者對企業參與綠色金融的情況有系統了解。
三是,引導長期資金參與到綠色債券中來,提高綠色債券的流動性。一方面是要引導保險、養老金和社保基金等長期資金參與綠色債券,它們的負債端期限長,可以更好匹配項目的回報周期;另一方面是要通過發行綠色債券基金等方式,增強綠色債券的流動性,以此提高金融機構投資綠色債券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