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哪些地區或能率先實現碳達峰?要實現碳中和目標,未來該如何發力?
申彥波:能否率先達峰取決于各地的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及發展路徑。現階段,我國東部地區社會經濟水平相對發達,就地消納能力強,近年來新能源開發規模顯著增長,有率先達峰的優勢,而西部地區有豐富的水能、風能、太陽能、地熱等可再生能源資源。碳達峰、
碳中和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各地區應立足本地優勢,積極探索適合本地實際情況的降碳發展路徑和應對措施。需要注意的是,氣候資源具有波動性特征,還要著力發揮多種能源互補并網發電,譬如風能與太陽能、水電與火電的配合,其中氣象部門能否提供精確的預報服務是關鍵。
因此,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
電力系統,至少要做好4個方面的氣象服務。一是如何科學地規劃布局。氣候資源開發潛力巨大,但哪些地方可以優先開發、哪些地方次之,只有通過合理規劃才能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用。
二是回答怎么建的
問題。大型風電場及光伏發電站的選址和建設,“出生決定一生”,一旦建成難以再調整。因此必須在微觀選址、關鍵參數設計等方面,充分考慮不同地方的資源特性。
三是做好風電和光伏發電功率預報,完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電力系統安全運行的風險評估,合理安排運行方式和應對措施,提高電網運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是建立大規模風能太陽能開發的氣候生態環境效應評估體系,為新能源發展決策提供依據。
巢清塵:應對氣候變化,
減排和適應一樣重要。我們要把降碳作為源頭治理的“牛鼻子”,協同控制溫室氣體與污染物排放,協同推進適應氣候變化與生態保護修復等工作,支撐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二氧化
碳排放達峰行動,增強各個領域和區域的氣候韌性建設?!笆奈濉睍r期,更需要針對碳中和目標下的各個領域的技術研發提出方向性戰略安排,并引導全社會進行相應的轉變。同時,研究制定更詳細的碳達峰行動方案,加快全國碳
市場建設、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并動員全社會力量,將碳達峰、碳中和的美好藍圖化為美麗現實。
此外,新型電力系統是氣象、氣候資源依賴的電力系統。大力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和效率,需要盡快、準確摸清我國風能、太陽能資源家底。在資源評估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風能太陽能資源的時空互補性,減小風電、光伏發電的間歇性和波動性,進而提高風電和光伏發電的電網友好性,促進新能源消納,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
高云:氣象部門自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建設溫室氣體全球大氣本底站,并進行持續觀測和采樣分析,在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監測方面具有良好的監測、分析和研究基礎。今年1月,中國氣象局啟動運行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未來我們將發揮部門優勢,緊密圍繞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需要,聯合國內外優秀科學家,從氣候變化科學的角度圍繞國家戰略需求開展監測評估,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