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標的提出意味著什么?這一目標是如何考量的?
高云: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14年發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的累積排放與溫度升高之間大致呈準線性關系,因此減緩氣候變化的最直接有效措施就是通過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增加
碳匯等控制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
綜合研究認為,一旦未來全球平均氣溫升高超過2℃的閾值,人類生活可能面臨較大危險。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意味著需要我國努力以更為高效的資源能源管理,來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控制全球氣候風險作出積極貢獻,這與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目標一致、
政策相通,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迫切需求。
科學家從氣候變化科學的角度圍繞國家戰略需求開展監測評估,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目標作出貢獻。
巢清塵: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中國目標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履行國際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
一方面,應對氣候變化的本質與我國的發展路徑是一致的,低碳發展將促進我國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另一方面,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也是當前全球競爭的核心所在。碳中和的背后是技術和經濟的競爭。這將引領各國新一代技術的研發,未來一段時間全球將進入一個能源、工業、
交通、建筑等領域技術的變革時代。碳中和將是全球關鍵核心技術和戰略發展機遇期,我們必須抓住這一機會。
國家能源局提出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的發電裝機占我國
電力總裝機比例將超過50%,可再生能源要從原來能源電力消費的增量補充地位變為增量主體。實現碳中和目標,我國能源系統需快速轉型,特別是要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在未來能源結構中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