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藍虹:完善金融支持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機制

2021-7-8 15:08 來源: 中國金融家 |作者: 藍虹

綠色金融三大功能推動碳中和實現


綠色金融通過資源優化配置、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三大功能推動碳中和發展,其中,價格發現是核心。

在亞當·斯密的市場定價模型中,價格這個看不見的手,可以通過交易引導資源實現資源配置。但是,亞當·斯密這一市場完美定價的模型,是以信息完全對稱,供給者和需求者都可以獲得充分信息并有充分表達自己購買意愿和出售意愿的途徑和場景為假設前提,就像大型拍賣現場,所有的買者和賣者都有充分報價和出價的自由,在這個基礎上,均衡價格才能在買者和賣者的不斷重復博弈中形成。

但以實現碳中和為目標的碳環境容量交易市場,因為二氧化碳的全球彌漫性,供給者和需求者是在全球分布的。例如,非洲熱帶雨林吸納的二氧化碳,對美國和歐洲排放的二氧化碳同樣具有中和作用。二氧化碳的全球彌漫性特征,要求碳環境容量交易市場必須是大范圍、全球性的,需要充分體現全球碳環境容量需求者和供給者的信息,才能真正實現碳環境容量的定價。小范圍的市場,因為二氧化碳長途傳輸全球彌漫的特征,無法解決交易產品收益邊界不清的問題。定價是通過市場完成成本收益的產權轉移,收益邊界不清晰,外部性特征強烈,市場定價就會扭曲。

碳金融是在碳交易之上更高層級的交易,是運用其跨區域跨時空資源配置等優勢特征,在全球范圍搜尋和幫助需求者供給者表達其價格訴求,形成重復博弈的通道,從而幫助形成均衡價格。二氧化碳全球傳輸和彌漫的特性,決定了碳市場定價機制必須要在金融支持下才能完成。

例如京都議定書下的全球碳市場,建立了旨在減排溫室氣體的三個靈活的產權交易機制——國際排放貿易機制、聯合履行機制和清潔發展機制。國際排放貿易機制(IET):排放貿易是指一個發達國家,將其超額完成的減排義務的指標,以貿易方式轉讓給另一個未能完成減排義務的發達國家,并同時從允許排放限額(AAU)上扣減相應的轉讓額度。AAU是附件一國家根據其在《京都議定書》中的減排承諾,可以得到的碳排放配額,每個分配數量單位等于1噸二氧化碳的量。聯合履行機制(JI)是指發達國家之間通過項目級的合作,其所實現的減排單位(ERU)可以轉讓給另一發達國家締約方,同時在轉讓方允許排放限額上扣減相應額度。清潔發展機制(CDM)是指發達國家通過提供資金和技術的方式,與發展中國家開展項目級合作,通過項目所實現的“經核證的減排量”(CER),用于發達國家締約方完成在議定書下的減排承諾。

聯合國希望通過三大碳產權交易機制,使全球碳信用供給者和需求者都可以表達其供給和需求意愿,并獲得報價機會。但是,空間和時間的巨大跨度使這種定價機制在最初很難發揮作用,例如,歐洲各國即使有購買碳信用的需求,但他們不知道在發達國家有哪些碳信用項目供給,這些供給者的出價意愿是什么。而發展中國家,大部分項目業主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項目具有產生碳信用的能力。供給方和需求方的信息不對稱,導致了歐洲各大型企業需求方不斷抬高碳信用價格卻仍然無法購買碳信用,發展中國家有大量碳信用項目卻沒有在碳交易市場表達供給意愿,碳交易和碳信用定價處于停滯狀態。

綠色金融運用其跨區域交易的功能,可最大范圍地發現需求方和供給方,幫助他們表達出價訴求,引導他們建立反復博弈的討價還價機制,碳交易市場才實現了多樣化、差異化和規模化,從而形成均衡價格。

綠色金融還在碳信用定價機制中發揮著穩定均衡價格,防止碳交易市場崩潰的功能。例如,歐盟建立了歐盟碳交易系統(EU-ETS),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引發全球經濟下滑,歐洲也深陷其中。歐洲經濟嚴重下滑,導致幾乎所有歐盟下屬的國家碳配額都過剩,碳市場上只有賣家沒有買家,碳信用價格已經下滑到0.01歐元,接近于0歐元。在這種情況下,金融機構的跨期資源配置和定價功能發揮了作用。由于2008年12月12日在歐盟首腦會議上通過了“氣候行動和可再生能源一攬子計劃”,其核心內容是“20-20-20”行動,即承諾到2020年將歐盟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20%,可再生能源在總能源消費中的比例提高到20%,將能源效率提高20%。基于預期而產生的金融,立即從這份計劃中發現了碳信用在未來碳市場的價值,銀行和碳基金入場購買大量碳信用,在碳市場當時幾乎零需求的情況下將未來碳信用需求體現為現在的碳市場交易,重新構建了碳市場的供給需求平衡,使低迷到幾乎崩潰的碳市場平穩發展。在綠色金融跨期定價功能的支持下,歐盟碳市場的價格由2008年的0.01歐元上升到2009年的15歐元均衡價格上下浮動。

《京都議定書》下碳市場和歐盟碳市場的碳價格變動歷史,充分驗證了綠色金融的跨期跨區域價格發現功能,對規模范圍巨大的碳交易市場均衡價格的發現和穩定至關重要。

綠色金融還發揮著風險管理和規避的功能,平衡綠色產業發展的氣候風險。例如,氣候衍生產品的出現,幫助很多深受氣候變化影響的行業進行適應性風險防范。例如氣候變化導致極端氣候的頻繁化,導致基于大數原理的氣候保險難以運行,此時,氣候變化衍生產品應運而生。不同行業對極端氣候的經濟反應是不一樣的,例如,雨水過多,會影響陸路運輸,卻會推進水路運輸。因此陸路運輸和水路運輸就可以形成以氣候變化為標的資產的金融衍生產品。由于氣候異常導致人們對未來氣候的不確定性加大,給經濟實體運行帶來很大損失。氣候衍生產品通過將氣候風險在不同行業對沖,為綠色產業發展規避和管理風險保駕護航。

綠色金融通過發現碳環境容量價格,對沖和分散氣候風險等,引導社會資源向低碳綠色項目傾斜,推動著碳中和的實現。因為綠色金融具有優化配置資源的功能,如果制度和路徑選擇設計的合適,綠色金融就可以將碳中和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動力。歐盟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碳基金、銀行等金融機構密切參與下,至2012年第二階段截止時,碳排放總量相較1980年減少19%,而經濟總量增幅達45%。同時,碳交易市場和碳金融也激發了金融機構的創新能力,極大刺激了歐洲綠色金融的發展。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