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碳
市場配額(EUA)5月24日收盤價格達到52歐元每噸二氧化碳,相當于408元人民幣[1]。英國脫歐后,于上周三啟動了國內(nèi)
碳市場,配額(UKA)價格最高達到50英鎊每噸二氧化碳,收盤在46英鎊,相當于415元人民幣[2]。在今年初歐盟議會通過邊界
碳排放調節(jié)稅(BCA)的背景下,德國總理默克爾在皮茨堡氣候峰會上進一步提出了“建立全球統(tǒng)一的碳定價體系”[3]。據(jù)此假設,如果中國碳價格水平達到每噸二氧化碳400元人民幣,將會帶來什么變化?
回到國內(nèi),5月19日,生態(tài)環(huán)境部發(fā)布了關于《碳
排放權登記管理規(guī)則(試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規(guī)則(試行)》和《碳排放權結算管理規(guī)則(試行)》的公告,預計全國碳市場將在6月啟動。為了降低控排企業(yè)參與碳市場的負擔,碳市場在發(fā)展初期通常以免費配額發(fā)放為主,碳價格或處于較低水平。很多專家在地方碳市場價格基礎上有慣性思維,僅根據(jù)現(xiàn)狀判斷(Status Quo Bias),認為全國市場
碳配額價格短期和長期都不會很高[4]。事實上,碳排放權與其他大宗商品不一樣,一方面價格受
政策影響更大,碳市場的短期價格不能夠體現(xiàn)長期價格水平,另一方面碳排放與其他污染物有別,前者屬于是全球環(huán)境
問題。
如果五年前有哪位專家提出中國將要實現(xiàn)
碳中和,你肯定覺得他是在異想天開。雖然現(xiàn)在討論2030和2050的碳排放價格,仍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我建議要提前為未來更高的碳定價水平的情景,做好氣候轉型風險管理的準備。習總書記去年提出的30/60目標,并非靜態(tài)的,今年領導人氣候峰會上提出嚴控新建燃煤電廠和煤炭總量控制路徑,實際上已經(jīng)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nèi)給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承諾加碼了。未來的碳價格水平有高度的不確定性,但據(jù)我了解,目前中國還沒有任何一家大型企業(yè),為未來高碳價格情景進行過分析或開展壓力測試。
碳定價手段包括碳市場和碳稅兩種顯性的方式,也可以通過隱性的政策手段傳導碳價格信號,比如限制新項目的碳排放,對低碳項目給予各種財稅補貼等。某種程度上,中國的個別行業(yè)體驗過高的碳價格。比如海上風電的上網(wǎng)電價,曾經(jīng)達到0.85元/kWh,相當于每度電得到0.4元補貼。如果取消電價補貼,轉而使用碳價格政策支持海上風電,經(jīng)粗略估算,假設每MWh 0.78噸碳
減排(組合邊際排放因子),相當于需要給予海上風電每噸二氧化
碳減排量約512元人民幣的補貼。
補貼水平 = 0.4元/kWh = 400元/MWh
粗略估算,海上風電每MWh的減排量 = 0.78 噸CO2/MWh
海上風電電價補貼的等同碳價格= 400元 / 0.78噸CO2= 512人民幣/噸CO2
類似地,美國聯(lián)邦政府提出的Form-45Q政策(每封存1噸二氧化碳,將獲得50美元的稅收返還),英國對進入倫敦市區(qū)車輛征收的11.5英鎊每次入城稅,中國對碳中和綠色建筑的獎勵政策、提前關閉煤耗高效率低的燃煤電廠等,雖然以不同形式的政策實現(xiàn)碳減排,都可以隱含一定水平的碳價格,大家有興趣可以自行算算。碳市場和碳稅只是碳定價的其中兩種手段,應該說是比較直觀的碳定價手段。
回到文章的主題,如果碳價格達到400元人民幣,將給我國的產(chǎn)業(yè)和社會帶來什么變化?對于一輛百公里油耗7升汽車(百公里碳排放約18公斤),將增加約7.2人民幣的額外行駛成本,相當于國內(nèi)百公里高速路費增加15%。按照每kWh 800克碳排放計算,居民用電成本將會增加0.32元/kWh,開一個晚上空調,不需要特別涼快,壓縮機間歇運作,將為此多支付約2元人民幣。
對于消費者而言,400元每噸二氧化碳的影響還是能夠承擔的,但對于工業(yè)企業(yè)的效益,如果沒有市場傳導機制,影響會非常顯著。假設全國范圍開征400元每噸二氧化碳排放的碳稅或控排企業(yè)以400元每噸價格購買碳排放配額,每生產(chǎn)1噸
鋼鐵(長流程煉鋼工藝)對應的碳排放約為2噸,碳排放經(jīng)濟成本達到800元人民幣每噸鋼,而噸鋼凈利潤在效益較好的時期僅1000元人民幣。燃煤電廠的毛利約0.1元/kWh,0.32元/kWh的額外碳排放成本將會使得電廠陷入深度虧損;雖然燃氣電廠排放低一些,但也會陷入虧損。在效益較好的時期,
水泥每噸凈利潤大約在100元人民幣,按照每噸水泥排放約0.9噸二氧化碳計算,360元每噸的碳排放成本將會導致水泥廠陷入深度虧損。如果上述假設成立,金融機構將會面對各高排放行業(yè)信貸質量下降帶來的系統(tǒng)性風險。
事實上,我們并不需要如此悲觀,當全世界、各行業(yè)面對統(tǒng)一的碳價格,因為市場對能源和工業(yè)原材料的剛需,碳排放的外部成本會被傳導到產(chǎn)品價格,比如噸鋼價格會因此上升600至1000元,每噸水泥可能上升300至400元,上網(wǎng)電價可能上升0.2至0.4元每千瓦時。當所有企業(yè)面對同樣的要素價格上升,在同一個競爭水平線。另一方面,一些低碳技術得到應用,促使企業(yè)有機會在高碳價格情景下取得更高的毛利率,假如上網(wǎng)電價因為碳高的定價水平上漲了0.3元,使用可再生能源結合儲能能夠實現(xiàn)0.25元每千瓦時,或通過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僅300元每噸二氧化碳的減排成本,都有可能會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更多的凈利潤。
在400元每噸二氧化碳排放成本的情景下,可再生能源結合大比例的儲能將會接近商業(yè)可行(取決于儲能技術和配置儲能項目的比例),大型煤電廠結合高比例的CCUS技術也將是經(jīng)濟的選項,企業(yè)大概率下決心進行低碳投資。一些工業(yè)項目的
節(jié)能舉措,建筑節(jié)能材料的使用,以及在高濃度二氧化碳排放源(如天然氣或煤制氫、化肥生產(chǎn))開展CCUS,減排成本在100元每噸二氧化碳以下,將成為非常高效益的減排路徑。
高碳定價還可能給政府帶來額外的財政收入保障,假如對全國約一半碳排放源,約50億噸碳排放源統(tǒng)一征收400人民幣碳稅,將得到2萬億人民幣的稅收,相當于2020年全國15.4萬億稅收的13%。同時有利于避免中國出口企業(yè)面臨歐美高碳關稅風險。政府可以通過財政支持返回氣候創(chuàng)新和轉型表現(xiàn)出色的企業(yè)。當然,如果企業(yè)采取了大幅度減碳行動,這筆稅收隨著時間推移,會越來越少。
建立全球碳定價體系雖然是圍繞巴黎協(xié)定第六條實施細則開展談判的焦點,但目前僅僅是部分國家提出的概念,還難以達成共識。我個人判斷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各主要經(jīng)濟體實施較高水平的碳定價機制(每噸二氧化碳排放200元以上)大概率會2030年前實現(xiàn)。中國的政府、企業(yè)和金融機構需要未雨綢繆,做好壓力測試、制定中長期內(nèi)部碳價格指引;需要有轉危為機的決心,做好技術上的準備倒逼產(chǎn)業(yè)轉型和高質量發(fā)展的準備。
從國家競爭力看,掌握創(chuàng)新氣候友好技術,能夠低成本地實現(xiàn)碳減排(比如實現(xiàn)同等質量的零碳
電力成本比美國和歐盟低),將是未來中國工業(yè)保持全球競爭力的關鍵。十四五時期應該重點支持碳減排相關技術的創(chuàng)新,使用公共資金、碳市場和風險資本支持技術引領的示范項目,也需要避免建設新項目的“碳鎖定”效應。
有了充分的技術和商業(yè)模式的準備,我相信中國各行業(yè)將會有底氣和輕盈地迎接高碳定價時代的到來。一旦高的碳定價水平在全球范圍實施了,只要各行業(yè)提前準備好了,就不會是“洪水猛獸”,反而是機遇。中國古人使用二十四節(jié)氣來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我相信中國各行業(yè)為高碳定價機制的轉型和改造做好了準備,將好比迎接一場春雨的來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作者:梁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氣候投融資促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國際合作平臺(CIFE)副主任,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氣候投融資專委會常委,中英(廣東)CCUS中心秘書長
編輯和審核:王莉
[1] Barchat, 2021. ICE EUA Futures Dec '21 (CKZ21). https://www.barchart.com/futures/quotes/CK*0/futures-prices
[2] Morrison & Forester LLP, 2021. Worldwide: UK's New EmissionsTrading Scheme Hosts First Auctions. https://www.mondaq.com/uk/climate-change/1071640/uk39s-new-emissions-trading-scheme-hosts-first-auctions
[3] Reuters, 2021. Global carbon pricing system would be desirable,Merkel says.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sustainable-business/global-carbon-pricing-system-would-be-desirable-merkel-says-2021-05-06/
[4] 第一財經(jīng), 2021. “碳中和”概念太熱鬧?專家表示這些概念不能走偏了. https://www.yicai.com/news/101044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