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減排目標正逐漸變為具體行動
從行業來看,今年以來,石油、
化工、
鋼鐵、
電力等行業宣布了各自的“碳達峰、
碳中和”計劃和路線圖,碳
減排目標正逐漸變為具體行動。
今年1月,
石化行業發布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碳達峰與碳中和宣言》,從調整產業結構、取消行業優惠電價、支持化工行業現有裝置進行低碳化、
節能化改造等三個方面推進行業減
碳減排。
3月,國家電網發布“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明確要加快推進能源供給多元化、清潔化、低碳化,能源消費高效化、減量化、電氣化,加快電網向能源互聯網升級,包括6個方面18項重點任務以及若干項具體舉措。同時,南方電網發布了服務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案,提出從5個方面提出21項重點舉措,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4月,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發布《落實減產量要求,推進鋼鐵行業低碳》,將通過下降粗鋼產量、推動低碳
冶金技術突破、優化工藝結構、推進高強節材鋼的推廣應用等四個方面落實減碳任務。
“‘雙碳’
問題是以能源為主的系統性問題,關系到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實現‘雙碳’目標重點是‘
節能減排’‘調整能源結構’‘發展碳技術與
市場’。”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指出。
針對“雙碳”行動、
碳交易對行業影響,吳琦向記者分析指出,一是將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和能源革命進程。能源領域是減碳的核心領域,而電網是能源轉型的中心環節。在“雙碳”行動下,我國能源結構將加快向清潔能源轉型,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將加快構建。其次,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動能源技術革命的需求將更加迫切,電力系統技術裝備創新將越發關鍵,應加大能源技術研發投資力度。最后,能源生產消費結構將重塑,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使得每個家庭每個機構成為獨立的能源生產消費體,能源生產消費結構將更加網絡化,應加快普及儲能產業、加快向能源互聯網轉型升級。
二是將加快高耗能產業重組整合步伐,倒逼產業轉型升級。“雙碳”目標下,短期對石化、鋼鐵產量增長形成明顯制約,造成階段性供需錯配;高排碳行業價值將被重估,行業壁壘將大幅提高;石化、鋼鐵行業將更積極使用低碳技術和光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產業結構將加快轉型;同時,企業集中度提高,行業將逐步展現兼并重組趨勢,集中度持續上升。我國是工業大國,亟需加快傳統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步伐,尤其在鋼鐵、石化、
建材、
有色金屬等高能耗、高排放產業,應增加該領域綠色發展相關新技術的研發投資,加快轉型升級。
三是科技行業和科技企業將發揮更大價值和凸顯作用。當前,科技企業逐漸發展成為
碳排放大戶和能源效率提升方案供給者。為順應低碳經濟趨勢,科技企業未來應充分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助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特別是數據中心和建筑能源效率,同時提高能源供應中的可再生能源占比。另一方面,科技企業發揮AI、大數據、能源互聯網等技術和解決方案,助力電力、
交通、制造、建筑等重點行業碳減排;通過數字化技術和產品的觸達能力,幫助用戶和消費者提高減碳意識,建立
碳普惠平臺、個人碳賬戶等,以科技推動實現碳中和目標。
不得不說,此次全國碳
排放權交易相關事項的發布,正是為實現“雙碳”目標與產業轉型進一步打基礎。
碳排放權交易,顧名思義是為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促進溫室氣體減排,將“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商品進行交易,即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權當成商品一樣來買賣。交易前,政府首先確定當地減排總量,然后再將排放權以配額的方式發放給企業等市場主體。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中心落戶上海,
碳配額登記系統設在武漢,兩者共同承擔了全國碳交易體系的支柱作用。自2011年以來,
北京、上海、
深圳、重慶、廣東、天津、湖北等7個省市成為首批碳配額交易試點區域。
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試點階段的
碳市場共覆蓋20多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企業,累計覆蓋4.4億噸碳排放量,累計成交金額約104.7億元。
國金證券表示,目前,全國碳市場覆蓋范圍明確了八個高耗能行業將逐步納入,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鐵、有色、
造紙、電力和民航。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看好全國碳交易市場正式上線后對碳經濟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