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達峰與碳中和
未來溫控目標安全線是升溫幅度不能超過2攝氏度,更穩妥一點,是要實現不超過1.5攝氏度的溫控目標,這也是2015年《巴黎協定》里全球達成的基本共識。
溫度上升最大驅動力是溫室氣體,溫室氣體里最典型的是二氧化碳。最近二百多年中,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累計的二氧化
碳排放量和全球平均溫度的上升有非常強的正相關關系,這也是為什么首先要控碳的基本出發點。
全球特別是聯合國系統采取這樣的行動并非今天才開始。過去幾十年里有三大里程碑事件,第一,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到目前為止這仍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個基礎性法律文件。第二,1997年《京都議定書》。第三,2015年《巴黎協定》。在《巴黎協定》的框架下,許多國家提出了碳達峰、
碳中和的目標。
碳達峰是指在某一個時點,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它可能有個平臺期,即達到峰值不再上升,穩定一段時間,然后再下降。碳中和是指一定時期內二氧化碳排放量與二氧化碳吸收量相平衡的狀態。人類的生產生活會大量排出二氧化碳,但生態系統,陸生生態系統比如森林,以及海洋生態系統,對碳有吸收作用,這叫
碳匯,目前人類生產生活活動造成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大超過了陸生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最大的吸收能力,這叫不中和或者不平衡,碳中和的目標就是要在一定時段范圍之內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降到和二氧化碳的陸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的吸收量相平衡的狀態。
所以,碳達峰、碳中和最核心的是要采取各種措施、采取共同行動,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降低。
為實現全球“零碳未來”愿景,截至2020年年底,已有100多個國家或地區提出了碳中和承諾,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65%以上和世界經濟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