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普惠吸引個體參與
將個人的低碳行為轉換為經濟價值
如果不想以投資的方式參與碳
減排,那么
碳普惠作為
碳金融的創新模式,也能將個人的低碳行為轉換為經濟價值。
由于個人
碳交易的活躍度不夠,普通公眾對參與碳
市場的積極性不高,僅靠當前
碳市場的消納,無法激活市場流動性。而碳普惠作為一種將
節能減排行為折算為減碳量的方式,可以吸引到更多公眾參與
碳中和,從而增加
碳匯項目的實際需求量。
作為目前全球規模第一的個人碳市場產品——螞蟻森林,從2016年至今,參與人數已突破5.5億。螞蟻金服負責人表示,螞蟻森林初期通過公益基金會購買個人碳賬戶積累的“綠色能量”,將其轉化為植樹行為,未來將參照國際上一直通行的自愿減排(VER)交易機制開展VER減排項目交易。而這5.5億用戶未來有可能成為個人碳交易的潛在用戶。
碳普惠為打開碳市場鋪設了一條“快速路”,全國許多地方也都紛紛“試水”。作為最早一批搭建碳普惠平臺的廣東東莞,將涉及20多種生活場景的減碳量進行核算。例如,乘坐公共
交通工具、節電節水、舊物回收等低碳行為,通過量化低碳行為,獲得相應的碳幣后,公眾可用碳幣換取商業優惠、兌換公共服務,也可進行碳抵消或進入碳交易市場抵消控排企業
碳排放配額。
重慶也做了類似的探索。“碳匯+”作為一種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模式,涵蓋碳履約、碳中和、碳普惠等多種形式。“引導社會公眾通過購買‘碳匯+’普惠產品,助力‘資產’變‘資本’,形成開放式、流量式‘碳普惠’。通過個人低碳行為,以實現碳匯消納。”簡高武表示,未來將提供更多的“碳匯+”產品,激勵更多元化的方式實現個體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