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在目標實現和轉型中把握業務的新機遇。”
在
碳中和的背景下,如何更好更快地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上海市國資委黨委副書記董勤認為,證券公司作為金融機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在目標實現和轉型中把握業務的新機遇。
董勤是在5月28日國泰君安證券聯合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召開的“綠色金融 低碳未來”主題
論壇上做出的上述表述。
今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培育綠色交易
市場機制。
據董勤介紹,截至2020年末,中國綠色貸款余額近12萬億元,存量規模占全球第一,綠色債券存量8132億元居世界第二。2021年一季度,國際綠色債券發行的規模達到1618億元,已接近去年全年發行規模的一半。
“上海國資一直高度重視推進綠色金融發展,在
碳金融領域,進行了較多的探索和創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董勤稱。
具體來看,國泰君安2014年初在證券業內率先成立碳金融業務團隊,先后完成了證券公司首單
ccer開發的交易業務,首單上海
碳配額遠期交易。截止目前,國泰君安已成功發行了全國首單碳中和綠色科技創新債券,全國首單融資租賃碳中和ABS產品。近五年累計完成股債融資規模超過2700億元。作為全國
碳市場交易中心,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下屬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升級為全國
碳交易機構。
國泰君安證券黨委書記、董事長賀青也在論壇上稱,證券行業在驅動市場和價格發現方面的優勢將被充分挖掘,可從交易機制設計、做市和流動性提供、衍生產品開發運用、資金資源配置等方面全面支持我國綠色金融和碳市場建設。
據統計,目前A股市場新能源、
節能環保概念上市公司多達343家;綠色概念債券1161只,其中公司債超過240只;今年以來我國又迎來了碳中和債的發行熱潮,已發行的碳中和債券超過80只,發行金額接近1000億元。
“這些數據與央行預測的2030年前中國碳
減排需每年投入2.2萬億元、2030年~2060年需每年投入約3.9萬億元所形成的巨大資金需求相比,資本市場服務雙碳目標的空間和潛力十分巨大。”賀青稱。
那么,證券公司如何把握這些新機遇?
董勤認為,證券公司應從三個方面把握機會:一是證券公司應該緊抓綠色復蘇和綠色發展的機遇,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將重點從傳統行業投向包括綠色產業在內的新興產業,優化融資結構,激發經濟活力,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原因在于,根據國際環境與發展國際委員會的測算,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我國累計需要138萬億元的投資機遇,在氣候變化第三次國家信息通知通報中可得知,我國在氣候相關領域每年的投資約為5000億元左右。國企改革3年行動方案提到,要推動上海能源產業綠色低碳發展,也明確提出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投資目標。要實現這些投入,單靠政府的資金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引導和激勵社會資本來參與。
二是證券公司應充分利用全球化的優勢汲取各國在碳金融市場的先進經驗,并結合我國國內碳市場的情況參與相關產品標準,評級標準、定價準則等方面的新規則制訂,使得我國的規則和治理理念得到國際社會更多的認可和推廣。
因為碳金融是目前尚未成熟,但卻具有戰略意義的國際金融領域。目前各國的碳交易市場和碳金融的發展程度參差不齊,多家機構預計在碳起步階段成交可能不夠活躍,碳交易額也相對較低。但從長遠來看碳交易額將達到萬億級別。
三是證券公司要大力促進綠色產品的多樣化發展,在綠色債務融資工具上可以進行差異化資源安排,根據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情況制訂不同的產品,豐富綠色債券的品種,擴大綠色債券的規模,將環境的權益進行質押為企業提供擔保的征信。
此外,董勤表示,金融機構還可以探索開展
碳排放權、排污權抵押貸款等各類環境權益的抵押。在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好投資銀行的市場和價格導向作用。
“碳達峰、碳中和的意義不止于綠色環境,其背后所蘊含人類社會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對依附于實體經濟而存在的金融業來說也意味著一場漸進式的變革。”董勤稱。